如何评价施一公院士?-如何评价施一公院士

我也来补刀!听说知乎黑施一公先生是政治正确?首先我觉得题目不好,不能说“施一公教授”而要说“施一公院士”。

科研评价

施一公院士的高度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摸不到的。我这么说是因为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足够让我相信他的实力和成就了。有人说运气好,的确有可能,但是在美国、生物界、又是华人男性,想靠蹭上车达到这个地位基本上不可能。他一路名校:JHU、普林,可谓根正苗红

要知道学术界跟工业界不同, 非常讲究出身。这里对比下饶毅,饶毅毕业的大学就差多了,他之所以火可能是因为回国早,其实力、背景和能力都无法跟施一公先生比,前一段又想去美国开会被拒签也成了笑话。

但是,也许施一公院士在我们面前是神,不代表他是行业、科研界最强的华人。国内对海外的信息所知不是一般的少和偏狭。比如前一段国内报道某教授团队发现“天使粒子”,其实这位教授就是审个稿挂个名,根本不是科研主力。主力是谁呢?人低调、默默无闻、看到国内新闻气个半死——自己团队辛辛苦苦做的东西瞬间就被人把名声拿走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普通人很难分辨科研成就。施一公院士是大神,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他绝对没法得诺贝尔奖。不细说了,你们不信我也没辙。

行业评价

没错,生物是火坑。要是这个都不知道、不相信,你知乎白玩了。跟大部分不同,我倒是不觉得施一公院士走偏了科研方向、浪费资金、为美国科研做嫁衣。在我个人看来,生物科研怎么都是白烧钱,不存在“浪费”问题。无非是张三烧还是李四烧的问题,无非是烧在A方向还是B方向的问题,操心这事儿,那叫做杞人忧天

他海归后逐渐由科研大牛转变为行政大牛,其实也是非常成功的本地化:美国模式下若你想推动科研,尽可以自己冲锋陷阵,靠成就说话;中国模式下领导力、方向指引更直接相关于科研成果。

为人评价

很早就看过施一公院士这段话(2014年,看文中的时间),是我对他为人评价的关键:

我觉得从小到大,一直到清华毕业至今,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我父亲,而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是27年前的一天。

1987年9月21日,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医院的时候,他还处于昏迷状态,但血压和心跳等生命体征都还正常。但是,医院急救室的那位医生告诉肇事司机:必须先交付500元押金,然后才能救人。

四个半小时之后,待司机筹了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测不出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我最敬爱的父亲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救治,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也再没有睁开眼睛看他儿子一眼,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事故对于还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我打击太大了,我无法承受突然失去父亲的痛苦;自己的世界倾覆、价值观崩溃了,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夜不能寐、凌晨三四点跑到空旷的圆明园内一个人抒发心中的悲愤。直到今天,夜深人静时我还是常常想起亲爱的父亲、也抑制不住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当时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那位见死不救的急救室当值医生:医护人员的天职不是救死扶伤吗?为什么见死不救?不救救我的父亲?!

但是,我后来逐渐想通了:这样的悲剧不止我一个家庭。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生离死别的人为悲剧。

其实,作为留学美国多年病的他,最该说的没有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有EMTALA法案,“先抢救,后收钱”。我个人比较理想化,觉得抱怨容易,讲故事容易,煽情也容易,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困难。

他只拿这个事情煽情,又是父亲死亡的人生不幸,却只字不提已经非常成熟应用了几十年的解决方法——不会有人认为移民了20多年的这种大牛不知道这个法案吧——连我都知道。我当时觉得他首先是个非常冷酷的人,拿自己家的悲剧煽情;其次我觉得是个情商非常高的人,知道国内人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哪怕他说句:“有天我们的社会能做到先抢救,再收钱”也好啊。

跟我们普通人不同,施一公院士是名门望族出身,理应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他当时(2014年)也更有发言权和地位来促进这些其实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但他没有说。

至于最近的言论“10个诺贝尔也比不上一个西湖大学”就完全是胡言乱语了。第一,他得不了诺贝尔奖;第二,不是这么比的。他的意思可能更是暗示别人“早知道这样我就先得诺贝尔奖再来办学”之类的,毕竟国内的人其实不太懂什么人能获奖。

对年轻人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施一公院士尽管非常厉害,但对年轻人的影响是比较负面的。鼓吹生物,鼓吹科研,鼓吹过劳,踩踏金融和计算机等行业。我跟一般人看法不同:比如他对清华生物系的人不好,那无所谓,毕竟清华生物出来的还能混差了,那是自己的问题;或者换个角度,换个人说不定情况更差呢?

但普通的高中生们是无辜的。媒体和记者把他捧成神,年幼的孩子们又没有分辨力,看到“诺贝尔”、“名牌大学”几个金字本能地就被误导了,这实在是悲剧。其实,信息相对灵通的人群早就知道生化环材的坑了(比如知乎),但闭塞、无知的人群还不知道。

我个人觉得,不帮他们无所谓,但刻意去坑他们就没必要了。前有“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已经流毒几十年(当时那波生物人都出国改行了),至今海外还存在骂声。何必呢。

当然,换个角度你也可以说是智商税——或者说信息税——不会分辨的人,就活该交税。那也行,倒也对。他无非是收穷孩子的信息税而已。

人生选择

另一个可能让施一公院士人设崩塌的事实是,他拿到过CS Master(计算机硕士)。这说明无论他如今如何鼓吹的生物学和科研,也是在成功以后的复盘和事后诸葛亮,他在当时也是内心很虚的,拿最常见的方式保底。换个角度,以他的情商和能力,恐怕当时选择学CS现在也大发特发了,未必比如今的生活差,说不定就是拼多多之类的老总。

但,从他的人生轨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每一步都是非常稳定而留后手:到了美国先拿身份(具体怎么拿的自己查,也算黑历史了,但是放在时代大潮中不算什么,说事儿的属于吹毛求疵),然后入籍;做科研心里不踏实怕没找到好位置所以拿个CS Master,但拿到好的教职就继续学术之路奋勇拼搏;海归时先自己回来探路,一切稳当后再放弃(美国)国籍、接家人回来。

就人生道路,我觉得他做到了杨振宁说的的“每次人生关键时刻,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我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包装

我觉得他无疑是过度包装自己了。每次都留后路的选择,在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中其实是很正常的,甚至表明了一个人的成熟和稳重,但他总把自己包装成孤注一掷的形象,以体现其大智大勇忠贞,有时候反而让庄严变得滑稽,削弱了科研光环。毕竟科研大牛说话更严谨、保守、科研化,其实才符合人设。我打赌很多人看不惯他其实就是因为这点。

怎么说呢,也许就是这种环境吧,也很难说他做得就不对。毕竟之所以这么包装,还是因为有市场,换个人上去,可能也是这么一套连招。

另外一个因素可能是媒体和记者文人的包装。毕竟干巴巴地写“美国科学院院士”、“发了多少牛文”引不起共鸣别人也不懂,但一说“马上得诺贝尔奖了”读者立刻沸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何评价施一公院士?-如何评价施一公院士 https://www.bxbdf.com/a/143822.shtml

上一篇 2023-07-31 21:40:04
下一篇 2023-07-31 21:53:26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