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翟礼
近日,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90后、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再次登上热搜。
一开始,是“六个博士搞不定的方程被韦东奕分分钟搞定”“哈佛为了他破百年校规”“六博士为表感谢,为韦东奕充值公交卡”等江湖传说,接着韦东奕辟谣这些是假新闻。再然后,谣言传播者道歉,称没有核实就发出……

网传截图
有意思的是,这位承认自己是始作俑者、“翻车了”的网友,本身就是一位科学博主。按理说,他本应比普通网友更具辨别力,有着更多的知识基础和渠道去核实信息,但是却选择了轻信传谣。我们不知道,这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但无论哪一种,其实都该作为一个教训来吸取和反思。
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一种学术崇拜,尤其是对青年学者。而这种崇拜,武侠思维过于浓厚了,且还是双向的。
今年3月,28岁的朱雯琪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专业硕士毕业,并拿到了两个数学方向的全额奖学金。毕业之际,她在微博发布了一段毕业纪念视频,没想到随之而来的是质疑她“学历造假”“学媛”,有网络科研答主认为她“气质和学术不搭”。

朱雯琪
这两件事,虽然新闻“主人公”遭受了截然相反的待遇,但共同点却有很多:都被误会了,都是外行看内行,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先入为主的想象。觉得学者符合想象,就编造如武侠小说般的情节;不符合想象,就反复挑剔质疑。
我都能联想到那些台词:“一介女流之辈,还敢与老夫动手?”“区区一个弱女子,怎么可能有如此功力?”这里其实也存在着“以貌取人”:你长得那么美丽、时尚,一看就不是搞数学的;你看韦东奕这么质朴、低调,不就是传说中的扫地神僧吗?

不少人质疑朱雯琪学历、专业真实性
我们不能沉浸在这种想象中。它是有危害的,当一个人无法认清周边的时候,也就容易迷失自己。
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但是在分散的、扁平化的舆论环境中,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宇宙中心”了,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认知和心思来。“小丑竟是我自己”,既是一句自我调侃,也暴露了一种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是自以为是,越容易翻车。
当然,我们也能够理解那些轻信和传播此类谣言的善意,他们无非是想从韦东奕身上寻找一种“激励”,尤其是当“求助对象”变成了哈佛这种国外知名高校,对比之下更显得戏剧化。但这也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进而失去对客观世界的清醒认知。

韦东奕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数学高端人才的成长和高中阶段是否参加过高端数学竞赛、是否拿到过奖牌,并没有必然联系。这并不是否认学者的实力,而是要客观看待现实,理解数学世界的“复杂”。

韦东奕
另外,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学术也只是一种职业而已,不能将其武侠化。学者当然可以是高山仰止的,但也可以是打扮漂亮的,这些都是正常的,他们本质上都有普通人的一面。其实,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个岗位,只要尽心尽力、努力拼搏,同样能在平凡中焕发光芒,同样值得我们为之骄傲、视作学习的榜样。
总之,标签化年轻学者,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偏见。与其盯着他们身上的标签反复编故事、造热点,不如踏实学习、勉励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别用“武侠思维”看韦东奕与朱雯琪-韦东奕的视频 https://www.bxbdf.com/a/1432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