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

朱元璋的画像

胡惟庸的案子实质上是朱元璋作为”新皇帝”所交的学费。

可以说,随着胡案的启动,朱元璋正式结束了他作为皇帝的新手期,开始从帝王的角度进行思考。

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和罢免左右丞相,有一个隐藏的潜台词,即明朝初年担任公职的主要途径是提名,即汉代的”宰相”,而不是科举。

事实上,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引入了科举,但他仍然”天真”地认为,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能够真正在地方上发挥领导作用的人。

自然,科举考试的结果令朱元璋失望,因为他发现那些通过考试的人都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评委们大多是青年男女,他们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考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法官们,大多是年轻男女,以试验的方式考察他们,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做他们所学的事情。有人建议暂停各地的科举考试。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朱元璋于是在洪武六年宣布暂停科举考试,恢复元朝末年实行的”推荐制”:

现在各地宜暂停科举考试,委托政府官员既考德又考文,使天下士子知所进退,归于学问正途。

朱元璋恢复”荐德”制度,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朱元璋认为在科举考试中选拔的官员不知道这种做法,不适合使用这种做法;

第二个原因更实际,因为朱元璋经历过元末的农民起义,知道如果一个有能力、有本事、有社会影响力、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人想去反对政府,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例如,他对成吉思汗帖木儿非常蔑视和钦佩。帖木儿的叔叔和侄子是蒙古人出身,但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他们的扩张是类似于清末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一流人物,因此,他们成为金架的几个支柱,其中帖木儿的扩张是明初最让朱元璋头痛的对手。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朱元璋当然不喜欢再出现像曾国藩或左宗棠这样的人物,所以他试图用”举荐”来吸引所有这些他认为既有才华又不稳定的人加入他的宫廷。

明朝皇帝的出行地图

虽然朱元璋的意图是好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他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原始的”提名制度”却导致他不得不杀死胡惟庸。

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朱元璋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从汉朝开始,”朝廷官员”就没有实际统治领土的义务,他们只是皇权的代表,他们唯一的职责是为皇帝收税,其余时间”朝廷官员”实际上代表皇权,而”朝廷官员”则代表臣民的利益。其余时间,”朝廷官员”实际上代表了该地区的皇室权力。

在极端情况下,”朝廷官员”的作用往往仅限于威慑:我也许不能做什么,但我肯定可以让它不可能。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真正负责治理该地区的是怨妇,就像今天西方国家的地方官一样,整个王朝对这些怨妇都有严格的限制,怨妇和”朝廷官员”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个逻辑和其他国家是一样的;一个部门的权力越大,能够管理它的专业人员就越少。

在美国,例如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像这样的专业部门顾名思义应该是负责情报工作的,但是没有,权力越大的部门,允许管理它的专业人员就越少。

粗略地说,如果所有专业人员都是部门负责人,他们很容易被推到皇权和军事贵族之下,行政Q力很容易被这些文法学家所行使。

例如,在秦朝后期,赵高是个太监,但他是以专业人员的身份进入宫廷的,正好是秦朝开始使用文法学家作为教师的时候。

后来的秦”臣”可以与现代西方的议员相比,不同的是,在西方他们代表民意,而在东方他们代表皇权。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当然,在后来的朝代中,人们发明了许多方法,使”朝臣”百分之百地代表皇权,首先是汉朝初期的军事贵族。

茂林

汉初,郡守是广内侯,拿着饭勺的亭长是大妃子的头。

汉初,县令为广内侯,亭长为大庶长,但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觉得这样不行。当皇帝是什么感觉?贵族不是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重要事物吗?

汉武帝说:”你把官员们都赶走了吗?我也想除掉这些官员。

根据《卫青传》和《霍去病传》,在汉武帝执政初期,朝廷用人制度还比较简陋:重要官员由贵族的亲属任命,小官员由重要官员自己任命–

大统领(卫青)说:”魏齐(窦婴)、武安(田玢)厚客之后,天子常切齿。宠信士大夫,接纳有德无才之人为其效力。只有大臣们必须遵守法律,履行职责。为什么要招募科学家呢?”这位轻骑兵以他为榜样,成为一名将军。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因此,汉武帝开始实施”试用”制度,旨在将最终决定权交还给皇帝,允许他任命官员,与以前的制度相比,这是皇权的显著增加,在以前的制度中,贵族可以自由地”从学者和大学者中招募有德无才之人”。至少,任免中央朝廷官员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总理的手中。

至于建立刘彻尚书台以征服外国王朝,这完全是另一回事。

但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地方开始占据中心位置,并不是说中央朝廷不好,而是去中央太难了,所以接下来的选择是在州县找工作,那里钱多事少,离家近。

然而,大部分的任命都给了州县的官员,所以到了东汉末年,逐渐出现了”二元君主制”或”二元君主制”的说法。

所谓”二元君主制”意味着任何不在中央政府任职的官员都会被自动视为”君主”,甚至对任命他的地方官员比对皇帝更忠诚。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三国中的傀儡

例如,当刘表派韩嵩在许昌刺探献帝时,韩嵩告诉刘表,如果他被献帝任命为官员,他将成为皇帝的附庸,不能忠实地为刘表服务。韩松

宋说:”申大节;第二,守节。宋,守节者也。君臣之名立,必以死保之;今以将相之名托质,唯将相之命,虽经汤火,亦必死之。从宋朝的角度来看,曹公无疑将打败天下的野心。如果将军顺从皇帝,与曹公一起返回,他就会这样做;如果他犹豫不决,皇帝在将军到达京城时接受了将军的职位而没有辞职,他就会成为皇帝的大臣和将军的前任官员。如果他拖延了,他就会成为皇帝的大臣和将军的前官。我只会重新考虑这件事,不会做不利于宋朝的事。

曹魏建国后,由于地方上的缓刑制度完全由州县官吏和地方豪强控制,曹丕推出了”缓刑附加制度”,即所谓的”曹修九相”。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该制度的初衷是让中央政府固定各级人才的排名,以便州、县和地方各级有影响力的人不能随意提升个人。

那么谁能被”提拔”呢?

是皇帝。

从南北朝开始,南方的皇帝用汉人来约束豪门,而北方的王朝则用自己的部落军队来约束豪门。

总的来说,”朝廷官员”是否能完全代表皇权,是一场动态的博弈。

隋唐时期,终于发明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考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考试来任免官员,这样人事任免权就可以保留在皇帝手中。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科举制度非常困难,那些通过考试的人并不感谢皇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事实上,皇权并不介意贵族、亲戚、太监或军事领导人不感谢他们。

皇帝更希望这些人不感谢任何人,而不是期望他们这样做。

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从科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后到科举制的过渡,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从封建贵族国家到中央集权的官方国家的转变过程。

元代的国画

为什么科举制度在元代没有被广泛采用?

主要是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来自草原上的蒙古人,而原来的蒙古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国家,虽然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也试图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文官国家。

但我们都知道,习俗的力量是强大的。

元朝一直在”封建贵族国家”和”中央集权的文华国家”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摇摆最终导致了元朝对中原王朝统治的结束。

在用人方面,元朝保留了许多封建贵族的用人传统,简单地说,就是把人分为近亲和远亲,三六九等,用学者的话说就是”侍从”。

元朝的统治者并不反对恢复”以官为师”的传统,因为他们依靠自己的家族武器,当然,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

事实上,元朝是按照朱熹的意思做的。虽然今天人们一谈到八股文考试就骂朱熹,但朱熹显然是反对科举制度的,朱熹曾经说过,如果南宋王朝想恢复中原王朝,科举考试必须先失败。当然,朱熹讨厌的不是科举,而是科举制度所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文官国家。

这是个很长的故事,但让我们回到主要话题上来。

在朱元璋采用”科举制”之前,他其实做了一些先期工作,比如重用胡惟庸、王光彦等新权贵,故意疏远李商隐等”老兄弟”,因为朱元璋也知道”科举制”容易导致权力转移,所以他不能给”老兄弟”任何机会。

然而,朱元璋低估了这个制度的力量。

据《明初老臣推荐制度研究》一文记载,洪武年间通过”推荐制度”招收的三品以上官员有197人,占三品以上官员422人的46.88%;六部中通过”推荐制度”招收的有48.67%。其中,六部官员中有48.67%是通过”推荐制”录用的;刑部75.61%、工部75%、兵部50%、礼部51.61%是通过”推荐制”录用的。

明洪武年间元朝老臣推荐制的研究

考虑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的情况和洪武十六年重新开始的科举考试,我们有理由认为,大部分采用”推荐制”的三品官员一定是在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之间的十三年里被招收的。

委任制,即科举制,与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官员的任免权实际上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而不是皇帝,宰相要对中央行政部门负责。

换句话说,在任命制度下,真正能决定官员前途的不是皇帝,而是宰相;在这种制度下,任何有影响力的宰相都”不结党而有党,不徇私而有徇私”。

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了13名宰相,其中7人被罢免,5人自杀,只有1人成为孤儿;在东汉时期,光武帝延续了重视宰相比重视尚书令的做法,但最终不是宰相的大臣成为了宰相。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混乱中走出来的下层皇帝,可能是历史上最不相信人性和下层人”斩草除根”的智慧的皇帝。

他不愿意简单地刺杀宰相,因为那是治标不治本;也不愿意采取强调内朝优于外朝的做法,那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朱元璋要创造一个”万世之法”。

因此,朱元璋干脆把汉武帝和汉光武的方法结合起来。首先,他杀了胡惟庸、王光彦和其他已经”坐上皇位”并从”委任制”中获得最大红利的”新贵”。其次,他趁机废除了总理制度,使皇帝可以直接成为总理。

因此,朱元璋在即位的第13年,只是杀了胡惟庸等新贵,废除了总理制度,但并没有杜绝”委任制”。

但朱元璋很快发现,他在”荐举制”下看到的”人才”几乎都是野心家(朱元璋当然不偏不倚,但据马云说,只有雷军、王兴和周鸿祎算是人才)。但他们肯定不会到处拍别人的马屁),选择那些道德败坏到根本无法做生意的人。而绝大多数平庸的人都没有什么诚信。

自从我以元朝的名义统一中国和长江以来,一直沿用旧制度和旧规则,勤于求贤,却不善于用人;全心全意地信任能人,却面目全非,志大才疏;有德之人得到了职位,却无所建树;智力低下的人可耻地不诚实,不能克制自己。

对朝廷来说,”朝臣”没有专门的知识是件好事;对朝廷人员来说,成为道德榜样比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有用。

因此,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重新建立了科举制度。这可以说是朱元璋作为一个”菜鸟皇帝”的毕业典礼。

刺杀胡惟庸

洪武十五年后,虽然没有完全废除任命制,但随着科举的出现,任命制逐渐淡化。

虽然科举制是确保皇帝牢牢掌握干部权力的唯一途径,但任命制和太监制导致了干部权力的丧失。

虽然皇帝不得不不时地使用科举制度,但大量的学生被提名参加科举考试。继承人接连不断之后,学徒制变得越来越重要,褒奖被废除,贡品被减轻。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胡惟庸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掉?皇帝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任何代价-胡惟庸杀儿子 https://www.bxbdf.com/a/81066.shtml

上一篇 2023-05-24 11:42:49
下一篇 2023-05-24 11:46:21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