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总是弥漫着一种教育焦虑感,还有说法认为“不同的阶层造就不同的人生”。事实真的如此吗?英国一部纪录片探讨了有着“精英教育”标签的私立学校和普通公立学校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许我们能从中窥见一些真相。
在英国,很多人提到“私立学校”,脑海中联想的就是“精英教育”“贵族学校”的字眼,在多数人眼中,私立学校就等于优质教育。
而公立学校,则是很多工薪阶层在经济、地区等多种因素限制下不得已才让孩子就读的学校,生源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事实上,只有7%的英国人接受过私立教育,而这一小部分人却占据着国家高级职位的相当比例。
这样的现实是否说明私立学校就一定能提供一流的教育,而公立学校只能屈居二流?

带着这样的疑问,BBC的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让两组分别就读于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孩子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换,试图解开疑问。
纪录片一开始,就介绍了两所学校的不同。
沃敏斯特是一所有着 300多年历史的贵族寄宿学校,每年学校预算高达900万英镑,有不到400名学生就读。整个学校设施齐全,仅网球场就有12个。

学校采取严格的面试筛选制度,能进入沃敏斯特的学生评分等级大多在A\B,只有极少数是C\D等级。
而贝姆罗兹,曾经在2003年被英国教育部评为“失败学校”,每年学校预算500万英镑,学生人数却是沃敏斯特的2倍。

与沃敏斯特截然相反,贝姆罗兹随时随地接纳每一名学生,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拿A等级,更多人则是吊车尾的成绩。
在交换开始之前,贝姆罗兹的校长乔就认为,私立学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好成绩,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好学生,而他们的授课老师并没有公立老师那么上心和负责。

而通过交换发现,两所不同教育制度的学校在授课方式上几乎一致,同学们对不同老师的评价都很高。
比如来自沃敏斯特的乔恩就非常喜欢贝姆罗兹的数学课,课堂上的互动让他觉得非常有趣。

同样,沃敏斯特的校长马克在给贝姆罗兹的学生上课时,学生们认为通过课堂互动,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但是为什么公立学校的学生显得焦虑不自信,而私立学校的学生却充满自信,还能走出淡定潇洒的“牛津步”呢?
实际上,学生品格上的差异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每个教育环节上的细微不同逐渐累积而成的。
「01」
课堂纪律的差异
来自沃敏斯特的桑德是一名从托儿所开始就上私立机构的学生。
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他,在学校学习时要保持高度专注,同时要保持得体的教养。
而在公立学校上课的第一天,他的常识就被打破了。

他的搭档布瑞特画画时分心讲话被老师批评,他却冲着老师嚷嚷,破坏课堂的秩序。布瑞特却认为他只是觉得好玩所以才会捣蛋,这是他的自由。
而桑德却清楚地意识到这样的行为除了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毫无益处,所以耐心劝导布瑞特:如果你用心学习,会发现学习的乐趣。

而当布瑞特去到沃敏斯特交换时,也体会到了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在音乐课上,如果讲话超过两次会被直接赶出课堂。

在这样的氛围下,布瑞特也变得专注。他自己也坦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这样的规章制度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也会变得爱学习。
「02」
规章制度的差异
在沃敏斯特,有非常严格的衣着、生活习惯上的要求。
“宿舍十点钟熄灯,七点钟起床。”
“熄灯后和课堂上不允许使用手机。”
“女生不允许化浓妆、穿短裤或散开头发。”

而且,沃敏斯特学生的时间安排都很紧凑,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8点45上课,一直到17点才能下课。而在课后还有大量的课外活动需要参与。
在贝姆罗兹,同样是8点45上课,学生们却是8点起床,上课到15点,一天的课程就结束了。由于没有规划,学生们会通过一些娱乐方式挥霍时间。
所以在第一天到公立学校交换的乔恩,在放学后就和他的搭档卡西姆高高兴兴回家打了一盘游戏。

而乔恩也反思,如果不是私立学校的规章制度,帮助他对时间有清晰的规划,他或许不会像现在这么自律。

通过外在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们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律的品格。所以哪怕外在环境变了,在制度和纪律下成长的学生,也能清楚分辨行为的好坏。
「03」
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
在沃敏斯特,每位学生入学前都要和校长进行一对一面试。入学后,校长也会定期和每位学生对话,畅所欲言。
同样的,当三位公立学校的孩子来到沃敏斯特交换时,校长马克也对他们进行了一对一面试。

面试过程中,校长会肯定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突破自己。这些孩子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变得更加自信和勇于冒险。
布瑞特在结束沟通后,一改之前迷茫不上进的模样,他很坚定地说:“我要改变。”

而卡西姆也受到校长的鼓舞,为了突破自己,他还参加了沃敏斯特的板球队。他说,在沃敏斯特,老师经常会找你聊天,从和他们的交谈中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可见,把每个学生当成独立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性,给予他们正向的反馈,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04」
丰富的课外活动
沃敏斯特有非常丰富的课外活动小组,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对应的小组。
公立学校的孩子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了步兵见习队、天文社团、车辆组装等活动,边玩边学习。

因为这些学校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领域,哪怕失败了也没关系,至少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在能力,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贝姆罗兹,虽然场地有限,学校还是拨出经费租用校外的体育馆给学生提供课外活动。
其中拳击课最受学生欢迎,通过拳击课,很多孩子在一次次出拳中,也变得更坚韧,更有自信。

「05」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沃敏斯特,每周会举行三次全体集会,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同时,在大会上表彰优秀的学生。

另外,在沃敏斯特也会定期举办正式晚宴,邀请所有学生参与。

在宴会上,学生们可以自信从容地社交,公立学校的学生虽然会有不适应,但不可否认的是,参加如此正式的晚宴,让学生们有被重视的感觉,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而公立学校校长乔女士也承认,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但受限于经费问题,她没有办法将这样的活动复制到公立学校中来。

「06」
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
在沃敏斯特,校长马克在录取新生时都会和每位学生的家长面对面交谈。私立学校丰富的课外活动,家长们也支持孩子积极参与。
学校和家长教育观念的一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强化在学校里获得的正面信息。而公立学校孩子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让公立学校无法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家长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

在交换结束后,公立学校校长乔女士也改变了自己的刻板印象。
她认为私立学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7%的精英人才,在每个教育环节对于学生品格培养的重视功不可没。实际上,公立学校校长乔女士也在学校能力范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

比如贝姆罗兹会开设“樱桃树”中心,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而针对学校里表现最差的一类人群——英国白人男孩,会定期举办早餐会,为学生们提供人生建议。
私立学校校长马克最开始认为解决教育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推行私立学校的学习制度。但看到贝姆罗兹在生源水平参差不齐、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努力,他也反思自己如果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在未来,两所学校也会继续寻找合作方式,通过资源分享,努力改善因为资源和经济带来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不同阶层造就不同人生?私立与公立校孩子互换,这些事情发生变化(sin(in)/2^n收敛性) https://www.bxbdf.com/a/607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