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 周敦颐北宋·抒怀诗人

周敦颐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于宋嘉祐八
年(1063年)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该文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赏析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译文
全文
逐句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渊喜,值得喜爱渊非常多。晋代渊陶渊明只喜爱菊喜。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渊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喜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渊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渊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喜,是喜中渊隐士;牡丹,是喜中渊富贵者;莲喜,是喜中品德高尚渊君子。唉!对于菊喜渊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喜渊喜爱,像我一样渊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渊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词句注释
可:值得。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独,只,唯独。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盛,很,十分,一作“甚”。予(yú):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涤。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可:可以。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焉:助词。谓:认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感叹词,相当于“啊”。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鲜(xiǎn):少。闻:听说。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一个满满正能量的地方官

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生活在北宋的中期。宋朝以文治国,是科举的“黄金时代”。但是,周敦颐没有走科举这条路,他不是进士出身。他有个舅舅郑向,是龙图阁学士。宋朝的龙图阁学士,是一个带荣誉的闲职,皇帝身边的文化顾问,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待遇,这个身份可以推荐家里一个人做官,郑向就推荐了他的外甥周敦颐。宋代的官吏选拔有两条线:一条是科举,正规一些;另一条是恩荫,是科举的补充。官做得越大,推荐的指标就越多,目的就是笼络官僚士大夫,显示皇恩。这样一来,宋代的官吏多,机构臃肿,“冗官”一直是国家的负担,它的几次重大改革,都提到要裁“冗官”,但无济于事。不过,恩荫这条路毕竟是补充,通过恩荫上去的,多是需要照顾的庸才,一般只能做小官,绝大部分是小吏。 周敦颐当然不是庸才,但他一开始只能做小吏,做了洪州就是今天江西南昌分宁县的主簿,打杂的。这一年,他24岁。不过,周敦颐很有才干,他一上任,就处理好了一个多年裁而未决的官司,赢得了口碑。看来,周敦颐就是一个天生的法官,他接下来做的几任官都与司法有关,比如南安军司理参军、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广东提点刑狱,等等。他还做过郴州的桂阳县令,虔州通判、永州通判、知南康军。周敦颐一生做的最高级别的官应该是他晚年出任的广东提点刑狱,这个职务相当于广东省的司法厅厅长,有人认为,周敦颐这个提点刑狱的级别比厅长还高,相当于副省级。不管怎样,他做到了正厅级干部。这在当时恩荫、非科班出身的官员中,应该是少有的精英人物。 《宋史》周敦颐传给后人留下一个清官的形象。他为人正直,不循流俗,满满的正能量。他在南安军担任司理参军的时候,宋朝的军和县是平级的,南安军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个囚犯按法律不该判死刑,但主政的转运使、当地的一把手王逵蛮不讲理,要判囚犯的死刑。估计他要么是得了好处,要么是迫于压力。部下都不敢说话,唯独周敦颐站了出来,他毕竟是直接负责办案的,坚持要依法办事。王逵不听,周敦颐当场就扔下代表他身份的“笏(hu)板”,打算辞官而去,说:“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干。”面对正直的周敦颐,横蛮的王逵也不敢造次,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为官清廉,不慕名利。做了几十年的地方官,把工资的收入基本上用来救济朋友和穷人,自己粗茶淡饭,家无余财,有时候到外地去连车马费都出不起。宋朝是高薪养廉,周敦颐的经济待遇应该不低,但他却甘于淡泊,过苦日子,确实是不多见的。他是一个真正践行“孔颜之乐”的学者型领导,有圣贤气象。他的人品,正如《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爱莲说-爱莲说周敦颐号什么 https://www.bxbdf.com/a/1740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