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因五峰耸立,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山。又因山顶气候多寒,盛夏不见炎暑,故又名“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佛教道场。原有360处寺庙,至1956年仍有124处,其中青庙99处,黄庙25处。现存寺庙40余处。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青庙:寺院的一种,住和尚。
黄庙:住喇嘛。五台山佛教兴盛于南北朝时期,至北齐时已达200余座寺庙。隋文帝时,在五台之上各建一寺庙。自此,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必上五台,故又叫“朝台”。

菩萨顶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居住处),故又称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明永乐以后,承蒙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康熙、乾隆数次登顶,住宿于此。菩萨顶因藏传佛教首府以及历代皇帝朝拜而闻名。
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由于北魏常年都于平城(今大同),偏北地寒,不利管理中原,遂亲政不久后决定迁都洛阳。
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山最低处海报仅600多米,最高处为北台顶306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




罗睺寺
始建于唐代,显通寺十二个下院之善住阁院。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的肉身道场。康熙44年(1705年)大修,由青庙改为黄庙。五台山五大禅庙、十大黄庙。





五爷庙
万佛阁,始建于明代,现存庙宇多为清代。五龙王原供奉于北台顶,康熙年间,为方便百姓朝拜,建龙王殿,将五龙王请下供于殿中。主要建筑戏台、文殊殿、五龙王殿。





殊像寺
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

龙泉寺
始建于宋,因寺东侧有泉眼而得名。

殿宇最前端有纯汉白玉石牌楼,三门四方柱,每柱前后各一圆柱斜顶稳固。




照壁中央为五台山主要寺院写意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景物|第3期:五台山-五台山风景百科 https://www.bxbdf.com/a/1504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