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远远不止一座宗教名山。

在中国山西省北部,有一座远近闻名之山——五台山。
它每年要接待数百万游客,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
▼

人们为何而来?
首先,是为它佛教名山的地位。
这里保存了数十座历代寺庙,以及大量佛塔、经幢、塑像,佛教文化繁荣,相关活动频繁,吸引了大量信众和香客。
▼

其次,是为它的文化遗产。
五台山自魏晋时代便已是佛教名山之一,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历代营建,留下了大量古建筑遗存,中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有两座保存在五台山地区。
▼


第三,是为它的自然环境。
五台山所处的纬度虽与北京相同,气候特点却更接近大兴安岭,夏季平均气温仅有13.7℃,因而被称为「清凉山」,是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此外这里还有着茂盛的森林、草甸。
▼

最后,是为它的地质遗迹。
五台山是一座国家级地质公园,它见证了华北板块的地质演化,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石地层和第四纪寒冷气候留下的遗迹。
▼

五台山,远远不止一座宗教名山。
它究竟是什么?
一切要从它诞生的时候说起。
01 华北之巅
华北板块有一个古老而稳定的核心,称为华北克拉通(*克拉通:大陆地壳上古老而稳定的部分)。
五台山便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露出地表的岩石之90%,由十几至二十几亿年前的岩石组成,是中国最古老的陆地之一。
▼

几十亿年来,该区域时而沉降为海,海洋中的物质一层层沉积在海底,时而整体抬升,岩石便遭受风化剥蚀,记录了完整而丰富的华北板块地质演化信息。
▼

在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大碰撞中,这一区域被不断抬高,再抬高,直到成为一道高出海平面数千米的山脉太行山。
▼

太行山北部的一条支脉便是五台山脉,它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130千米,宽40-50千米,北望北岳恒山,南接系舟山,重峦叠嶂,地势险要。
▼

这里也是整个华北海拔最高的区域,五台山脉的主峰区由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组成,五峰环绕的区域称「台内」,五峰之外便是「台外」,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大五台。
▼

峰顶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变得平坦如台,故称「五台」。
▼

五台之中,最高的是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为华北之巅。
▼

高耸的海拔,让五台山受到第四纪寒冷气候影响,山顶裸露的岩石在水的反复冻结、融化作用下,逐渐崩解为带有尖锐棱角的碎石块,形成了石丘、石环、石流坡、冻胀丘等地貌。
▼


从东部而来的水汽,则在平坦的台顶周围聚集形成云海。
▼

今日的五台山,仍保持着冷凉的气候,年平均气温显著低于周边地区,堪称华北地区的一座「清凉山」。
▼

在海拔和气候影响下,五台山海拔2600-2800米以上,大部分区域为高山草甸,占五台山全部植被景观面积的44%。
▼

在山麓地带,则是主要由云杉、落叶松等组成的针叶林森林,栎林、白桦林则仅占5%左右。
▼请横屏观看

山间的盆地,海拔仅有600多米,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这使得五台山保存了较完好的垂直自然带。
▼请横屏观看

山石、云海、植被构成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
然而,从一座自然山体演变为一座佛教名山,需要更多条件,五台山刚好拥有一个绝佳的条件。
02 缘起与波折
这个绝佳条件便是五台山的位置。
地处山西北部、太行西侧的五台山,正位于两个「过渡带」,一个是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另一个是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也是农耕与游牧的过渡带。
▼

中国历史上,北方战乱频发、王权更迭,五台山凭借巍峨的山形、清凉的气候以及长期的佛教文化传承,吸引了历代帝王和僧侣的关注,又因其处于过渡地带的关键位置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地,可谓占尽地利。
但五台山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三起三落」。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东晋初年天竺僧人佛图澄将佛教从洛阳传入山西,随后其弟子在五台山建寺立庙,才正式开创了五台山佛教。
接踵而至的十六国时期,乱世之中佛教徒开始四处迁徙流布,大量僧人涌入五台山。
北魏统一北方时期,五台山因为距北魏都城平城较近,又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北魏皇家的猎场。
▼

此时,一部佛经的传入,彻底打开了五台山晋级的大门。
北魏时期盛行《华严经》,五台山也不例外。
《华严经》中有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常为说法」经文中的「清凉山」本是虚指,但五台山冷凉的气候、壮阔的山形,以及山中少被人打扰的幽静氛围让人自然产生联想,逐渐将虚构的清凉山与五台山对应起来。
随后更是有《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五台山五座高峰的形态,与经文中描述的「五顶」不谋而合,更加深了人们五台山便是清凉山的印象,而与清凉山关系密切的文殊菩萨也被认为在五台山顶修行。
五台山的佛教从此确定了一个核心——文殊信仰。
▼

获得文殊菩萨「加持」的五台山也获得了人间帝王的青睐。在北魏皇室的支持下,五台山地位陡升,兴起建寺热潮,先后建立佛光寺、清凉寺、观海寺等数十座寺庙。
▼

然而,五台山的初创之路并不太平,在这期间经历了两次波折。

第一次冲击,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
太武帝原本也崇信佛法,但随着佛教的兴盛,他开始担心僧人叛乱,最终在公元438年下诏。
《魏书》——「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五台山遭受冲击,许多寺院、佛塔、经书被毁。
▼

这一次灭佛持续时间较短,在文成帝继位后,五台山佛教得以迅速恢复,在北魏末期甚至一派繁荣。
但第二次冲击很快到来。

第二次冲击为北周武帝灭佛事件。
同样是因为寺院势力的增强,国库收入逐年减少,周武帝产生了压制佛教发展的想法。
他召集僧人、道士和儒生辩论,最终借佛教劳民伤财为理由确定废佛政策。
《佛祖历代通载》——「凡是经像,皆毁灭之,一切僧尼,并令还俗」五台山又成为「重点打击对象」,由于此次灭佛持续时间较长,五台山寺院、佛塔、佛像等几乎被毁灭一空,大量僧人流亡。
刚刚升起的「新秀」五台山就遭受了两次无情的打击,到隋朝建立初期,五台山佛教已经是
《古清凉传》——「芳徽盛轨, 湮沦殆尽」一幅了无生气的景象。
从北魏开始建立起来的寺院、佛塔,如今只剩下极少的留存。
五台山还能再度崛起么?
03 鼎盛与毁灭
事实上,五台山不仅再次崛起,并且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繁荣,亚欧大陆上的商旅往来不断,汉末魏晋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本土化,这一切都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沃土。
隋朝帝王尊崇佛教并大力发展五台山,其中隋文帝更是下令在五座山峰之上各修寺庙。
▼

随后到了唐代,李唐皇室发家于山西,山西境内最知名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自然成为皇家认可的圣地,五台山也迎来了大爆发,一时间佛寺林立。
▼

其中原建于北魏,在唐代经过重修的佛光寺,成为唐代寺庙的代表之一。
如今保存下来的佛光寺东大殿,在唐代中后期经过重修,出檐深远、斗拱硕大、屋顶高大,用材粗狂健硕,较完整地保存着唐代木建筑特点。
▼

▼

殿内还保存着大量唐代彩塑,正中央的释迦牟尼佛塑像,左右的童子、菩萨、天王、罗汉等数量众多、表情生动。
▼请横屏观看

唐代的五台山佛寺,不仅殿宇恢弘、塑像精美,寺庙整体也常由多重院落组成,规模宏大。
▼

发展到极盛期的五台山,号称有寺院「三百六十座」之多。
在唐末五代时期敦煌的一幅壁画上可以窥见当时五台山之盛。这幅壁画以全景方式展现五台山的五座高峰,以及散落在山水间的大量寺庙,殿宇、楼阁、佛塔、经幢林立,其中便有著名的佛光寺。
此外在这幅壁画上,还画出了从山西太原和河北正定分别前往五台山朝拜的道路,文殊真身殿坐镇画面中央,尽显万流归海的气派。
▼

而在这些有名的大寺之外,五台山地区还不乏乡村小庙,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便是南禅寺。
它距离五台山核心区较远,位于一处偏僻的黄土台地之上。
▼

这座寺庙虽小,却造型紧凑精致,四周12根柱子撑起柱头的斗拱,空间几乎精简到无法压缩,其简洁与优雅,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
▼

大大小小的寺庙加起来,使得五台山的寺庙多如牛毛。
此时的五台山已经成为「国际闻名」的佛教圣地,日本、朝鲜半岛的僧人也纷纷不远万里渡海前来朝拜。
▼

就在五台山进入鼎盛之时,第三次打击却从天而降。

五台山的第三次衰落,便是著名的唐武宗灭佛事件。
随着唐代早期佛教的发展,五台山进入鼎盛时期,寺院和僧侣掌握了大量财富,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

忌惮于僧侣的势力,在公元841年刚刚即位的唐武宗决定灭佛。一场历史上最大的灭佛行动开始了。
首先,寺院的财产被查抄;紧随其后的,是大量僧人被杀;接着,全国寺院被下令尽数拆毁。
▼

仅仅5年时间,朝廷便收缴寺院田产数千万顷,强迫26万僧尼还俗,全国拆毁寺院4600余座,五台山亦难逃劫数,众多僧侣逃亡。
这次灾难性的打击,宣告五台山鼎盛时期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04 融合与重生
在经历了三次打击后,再次让五台山重生的是「融合」的力量。

北宋时期,五台山由于处于宋、辽边界,因而较少营建活动,但当时周边各少数民族政Q都视其为圣地,西夏甚至曾向宋室请求去五台山供佛。
《宋史·夏国传》——「赵德明请修供五台山十寺,元昊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因此到了南宋时期,掌控五台山的金国开始在五台山修复和兴建寺庙。
如今位于佛光寺东大殿旁的文殊殿便是金代遗存,其建筑形式受到宋、金即农耕与游牧的共同影响。
▼

随后在元代,来自草原的统治者对于五台山有着天生的亲近感,这里有冷凉的气候、大面积的草甸,更是北方最著名的佛教圣地。
因此,元代统治者大兴寺庙,并根据自己的信仰改造了五台山,为其带来了一种新的血液——藏传佛教。
五台山原有的普宁寺、寿宁寺、普明寺等均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变是佛塔,藏传佛教中的佛塔不同于中原,塔身纯白,中间收缩,蒙古统治者在五台山建起一座巨大的佛骨舍利塔,即今天人们口中的「大白塔」。
▼

游牧民族的统治虽转瞬即逝,但藏传佛教就此在五台山扎根。经过明、清两代的营建,在清代康乾时期迎来新一轮爆发。
起源自东北地区的清代统治者,热衷于在北京周边寻找避暑胜地和猎场,五台山气候冷凉、森林茂盛,因而成为皇家避暑和狩猎之地,康熙、乾隆两代皇室频频来到五台山,对其赞不绝口。
《清凉山志》——「宇内游灵山佛士最著者有三,峨眉,普陀,而五台山为尤盛矣」位置绝佳、气候宜人,加上这里汉藏佛教的完美融合,更让五台山受到统治者青睐。
在清代统治者的支持下,五台山寺庙规模进一步扩大,其规模丝毫不逊于唐代,加上历代留存下来的寺庙共有五十余座。
▼

汉、藏融合的力量则大显威力,彻底改变了五台山佛寺的样貌,佛殿、宝塔、舍利塔,古今、汉藏等各种元素杂处又完美地相互融合。
▼

此外,各个时代的壁画、彩塑、石刻交相辉映。
▼请横屏观看

不同文化的交融,更让这里形成了丰富的佛教活动,保存了多样的佛教仪式。
▼

经过三起三落之后,如今的五台山再度成为热闹的佛教圣地,只不过前来的已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

而时光为五台山留下的,是碎石、流云、草木,是石塔、泥塑、木屋,它们共同诉说着五台山的过去。
透过这一寺一塔、一草一石,我们不仅看到一门宗教的历史,也看到王权的更迭,看到文化的演变,看到生命的盛衰,看到板块的运动,看到了五台山起起落落的一生。
真正的五台山,拥有不息的生命力,穿越20亿年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

全文完,感谢阅读!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成冰纪图片:潘晨霞地图:陈志浩设计:杨宁、张靖审校:烧烧、李张子薇、泰山封面摄影师:胡寒外审专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圣凯【参考文献】
[1] 李屹峰 等. 山西地质公园[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9.[2] 陈迟. 明清四大佛教名山的形成及寺院历史变迁[D]. 清华大学, 2014.[3] 王贵祥. 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寺院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4] 刘鸿雁 等. 山西五台山高山林线的植被景观[J]. 植物生态学报, 2003.[5] 李碧. 金代之前五台山佛教文化与寺庙建筑探析[D]. 太原理工大学, 2012.[6] 魏松峤 等. 五台山自然环境对佛教发展的影响[J]. 佛学研究, 2006.星球研究所,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 The End …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五台山」是一个什么景点,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和游览建议?-五台山怎么样好玩吗 https://www.bxbdf.com/a/1504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