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关于语言学的吐槽我已经在好几篇回复里反复过,也不介意再来一次。
勿论同自然学科相较,即使是同其他人文社科相比,语言学也算是最没有什么“原则”的学科。说得重一点就是一个无骨气的学科,说得轻一点就是随时得替它擦屁股的学科。我们看到的众多语言学的语法、词法、习惯可能在最初的时候是想当然的、有语病的误用;而反过来,由于以讹传讹的解释、旧词新用,一个旧词相较于最初的含义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南辕北辙。这就是我常说的“面对已成事实的结果,我们只能反过头来给它找存在的理由和根据”,这是一个热爱语言学的理科生最无法忍受的地方。
很多回复(包括楼主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的本意是贬义的。但我这里想重点说的,是这两个短语各自演化,在今天已经可以单独拿出来当成语使用。但在褒贬方面,他们却并没有走上完全一致的道路(这也印证了我上面对语言学的吐槽:你永远不知道他们明天又变成了什么鬼)。
但这依然有其自身的原因。
“管中窥豹”在这两句中属于行为事件部分,更呈客观描述之态。所以它反而更容易在长期语言使用过程中保持其最初的含义。你想想,就这么一个动作,透过竹管看一个豹子,你还能玩出什么花样?而更不幸的是,还有一个和它含义相近,却更直观更出名的成语:坐井观天(甚至连感觉都那么像,即通过一个小视镜看一个大物品)的超级贬义词的存在,直接就把“管中窥豹”这个小弟算到了那一帮里。
而“时见一斑”则相反,属于结果描述部分,更有主观评价的成分。楼主在题目里问的“可见一斑”算是“时见一斑”在使用过程中的变体。可为什么变成了偏褒义的词?
因为误用。
是的,你能想到的所有的褒贬含义互换的词几乎都是误用造成的。而语言学最操蛋的地方就在于,当一个误用的词占了主流使用民意,他就洗地洗白了,成了正确的了。
但可见一斑这个词很特殊,并不是简单的褒贬互换造成的。它的误用有两条线。
第一条是“可见一般”(对,是般)。这个词本质上只能算俗语,倒是没有在最开始和来自典故和成语的“时见一斑”发生联系。
它是和“可见不一般”发生的联系。
你告诉我,“不一般”是偏褒偏贬?偏褒。那还加个语气词“可见”,偏褒偏贬?褒,褒死了。
那去掉个“不”字不应该就变成贬义词了吗?
这就是咱们汉语的魅力所在了(大雾。
其实举个例子一听就懂。
“好不开心”和“好开心”是同义词还是反义词?同义词。
为什么?
过于理论化的我就不说了,简单来说就是:
在“好开心”里面,“好”是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开心”;
在“好不开心”里面,“好”是程度副词,可特么的“不”居然不是否定副词,依然是程度副词!所以尤其是在口语里面,从两个程度副词里面省略掉一个,或者一个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是一样的。
可见一般,也是这个道理。
在这条路线上的误用场景里,“可见一般”其实表达的就是“可见其实很不一般呐”的意思(及语气)。
第二条当然就是“可见一斑”本身了。像那些类似的语言学案例一样,这个词是来自于对“时见一斑”的误用。但奇特的是,他最初的出处并不是误用。
百度一下可知,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根据上下文,在这里可见一斑的意思同“时见一斑”并无二致。或者干脆说,只要前面是管中窥豹,后面无论哪个“斑”都理所当然应该是贬义。所以,讲道理,即使退一步讲,刘义庆就算是把“时见一斑”病句一把、误写成“可见一斑”,直观含义依然“(仅仅)只看得见一小块豹纹斑点”,贬义。
这里我并不想再次吐槽语言学,我想说的是:当一个不带(或微带)感情色彩的“时”字变成了口语感更强的“可”字时,它也就具有了更容易和“可见一般”(以及->“可见不一般”)产生关联的可能。
但由于上面这两条路径上的误用而衍生出来的褒义,在随后的演化及实际使用过程中,又被莫名其妙的引申了。
它只动了一小步——把“仅仅”变成了“虽然”。但一切就全变了:“(虽然我只看到一小块豹纹斑点,但)从这个小的斑点里,我看到了一个大大的世界”!!
………………………………
再总结一下吧:
“管中窥豹”和“时见一斑”的典故及初始含义都是贬义的。“管中窥豹”一直没翻得了身,和当初的含义相差无几。“可见一斑”是“时见一斑”的误用(尽管最先出现时未必是误用)产生出来的。但注意(!!!):它并不是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褒词贬用/贬词褒用”(褒贬互换)导致的,而是两条不同的误用路线以及口语方面的影响,让“可见一斑”这个误用词从第一次被引申使用之时,给洗白成褒义词了。这才是楼主真正的疑惑所在,而也是为什么其他几位的回答并没有真的理解楼主想问的那个point之所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在今天“可见一斑”为什么是“可以从小事物推断出事物整体”的意思?-可见一斑的出处 https://www.bxbdf.com/a/1458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