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在施一公组工作过,因为研究方向差得远,也不认识在施一公组工作过的人。但好歹也是在大佬组里念的博士,就随便写几句吧。
现在施一公的弟子还能得到施一公的指点吗?我看也未必,这样的大组,规模很大,人很多,方向很多,大佬的各方面工作也很多,很难把精力投入到科研一线的具体问题上,对组里的一些新方向可能也未必很懂,想指点学生也未必做得到。
但这样的大佬在发表顶级论文的过程中,真的就没用吗?恐怕不是。大佬需要在宏观上把握整个组的长期科研计划,这其实对未来的长期产出是很重要的。大佬还要负责整个组的团队建设,找到合适的科学家来完成特定方向的研究,具体指导学生开展工作。找到合适的人,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问题描述里写“完全靠自己摸索”,这就是一个伪命题,科学研究永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些实验的技巧和经验,在文献上一般都不会写,根本无从查阅,靠自己摸索,花费的时间相当长,而组里的同事就可以很简单的告诉你。
“在拥有同样实验条件,研究氛围的情况下”,这个假设事实上也不会成立,你不能把“实验条件”“团队氛围”和团队带头人割裂开来。如果大佬不存在,很可能就是没有办法申请到那么多经费,拥有那么多设备,“团队氛围”也是和团队建立之初的氛围及后续管理紧密联系的。
“如果我的实验能力超强,也有顶级的实验设备,随便给我一个idea我就能实现”,这也是对科研的误解。科研过程很少是,简单的有一个idea去实现的过程。实验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结果和自己的预期有偏差,这时候就要细致分析数据,适当调整自己的idea,再设计实验验证或进一步探索。这个过程需要可不仅仅是实验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也相当重要。而一个人的思维和知识难免有局限性,这种时候讨论就是很重要的,可以是和大佬讨论,更可以是和团队的其他成员讨论。
另外,说个现实问题,一样的论文,作者名字不一样,审稿人和编辑的态度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施一公和弟子谁才是真正的幕后大佬?-施一公 cs https://www.bxbdf.com/a/1438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