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可贵,但是这个“可贵”不仅仅是说我们要珍惜它,也意味着理想不是人人能有的普通消费品,理想是人生的奢侈品。
唐尚珺所谓“追求理想”的选择,无异于一个还穿着破衣服的乞丐,每天攒钱要买个LV的包包。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各路高考大神吧,也许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共性,或许也能窥探他们征战多年的根源。
“高考考霸”吴善柳
1982年出生的吴善柳,在2000年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高,第一年因为考高成绩不理想,他选择了复读,并于第二年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但是在三年大学生活之后,他选择了辍学回家。
辍学回家后因为没有学历,吴善柳外出打工只能干苦力,尝尽了生活的苦,之后他决心再次复读参加高考。
从2007年开始,吴善柳重新开启复读生涯,并连续复读8年,直到2014年,32岁的他以680分的成绩夺得当地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才结束了他的复读生涯。
在吴善柳复读的这些年中,他连续参加的8次高考,考试成绩都不错,曾经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名校录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都一一放弃了。

对吴善柳多次放弃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名校的行为,大家普遍是不理解不赞同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考取名校的理想可以理解,但是为了清华放弃北大的行为,无异于暴殄天物,也让大家开始怀疑他多次高考的动机。
在心理学上,吴善柳的这种行为被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为蔡加尼克效应、“契可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蔡格尼克效应只是会给我们未完成的任务提供一些助力和督促;至于吴善柳的行为,无疑是过度的蔡格尼克效应引起的偏执。
说难听点,是心理疾病;
说好听点,叫理想主义。
今天的主人公唐尚珺恐怕也属于此类。
“高考疯子”唐尚珺
和吴善柳一样,唐尚珺也是广西人,生于1988年。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连三本线都没过。他没有选择上技校,而是拿着技校的学费,进了补习学校。
第二年,他考上了三本,第三年考上了二本,然后就是西南政法、吉林大学、中国政法、重庆大学……也算是年年有进步。

2016年,唐尚珺拿到中国政法录取通知书后,带着父母到北京入校报到,母亲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那时,不管是他的父母,还是知情的群众,都认为他将会安安稳稳地在大学继续学习。
可是,唐尚珺因为父亲生病需要医药费,选择回到南宁平果三中复读,为的是得到两万块的奖金,但是那年高考他的成绩断崖式下跌,只考了550分,与奖金无缘,父亲也在2017年去世。
唐尚珺曾一直对外宣称自己的目标是中科大,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分数和清华差距太大,怕被嘲笑。
今年,34岁的他被上交大护理专业录取,但是仍然在考虑要不要继续复读。

在2014年,唐尚珺的朋友以他为主角,拍摄了纪录片《高十》,其中一段,唐尚珺在喝醉后说道:
农村孩子都想走出农村,但是现实却宛如是一个怪圈,将大部分人牢牢地困在其中,任凭他们有多努力,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这个怪圈,也许,我便也是其中一个。他很纠结,他知道父母期望他走出去,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成家生子,好好生活,但是他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也许他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是为了给父亲赚钱治病,但他之后的每一次放弃,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冲击。
他有理想,但是这是个自私的理想。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省防港城市的一户农村家庭,一家住在96年修建的几间平房里,家里连个像样的排水沟都没有。
几亩甘蔗地,就是这个家庭全部的经济来源。至于唐尚珺的父母,更是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农村。

唐尚珺说,“农村孩子都想走出农村,但是现实却宛如是一个怪圈,将大部分人牢牢地困在其中”。
其实他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走出农村,他考上的那些大学,每一个都是别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机会,只是他每一次都放弃了。困住他的不是现实的怪圈,而是他自己的怪圈。
即使到了现在,他依然有机会走出农村,只是他还在考虑要不要放弃。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全家的希望,母亲年老体弱,但是还在种地,家里没有积蓄,无望摆脱困境,为什么还要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理想荒废时光?13年,如果他没有复读,现在已经工作多年了,哪怕晚几年,现在也该大学毕业了,他的母亲,就不用再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家庭条件不是我们能选择的,有人生下来就能豪宅游艇,我们做个成功的小镇做题家已是不易,没资格任性,没资本任性。
有理想是好的,但是理想是基于现实之上的,一个不能对现实负责的人,难道能对理想负责吗?
2010年的北京卷高考作文,主题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虽然广西的唐尚珺没有在考场上写这篇作文,但是作为经典命题,他在之后的几年里一定也了解过,甚至可能亲自写过,不知道那时的他是怎么想的呢?
“高考最牛钉子户”梁实
梁实,196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他的第一次高考是在上个世纪,1983年,39年前,高考刚恢复六年。今年他五十五岁,参加第二十六次高考。
梁实和唐尚珺在某个角度上很相似,都是为了自己理想的学校而不惜年复一年的努力,唐尚珺想去清华,梁实想去四川大学数学系。
他们最大的区别是,梁实没有落下考试以外的生活。
第一次高考失利后,梁实到一家木材厂工作,后来工厂倒闭了,他辗转卖过电视、冰箱和五金。
上个世纪90年代,梁实开始经营建材厂,收入颇丰,现在有人帮他打理工厂,复习起来更是没有后顾之忧。

梁实已经参加了26次高考,其中甚至有几次超过了本科分数线,但是因为没有达到目标大学的分数,梁实都放弃了志愿填写。
今年的梁实还是没考好,第一次转考文科,他里四川二本线还差43分,如果没什么意外情况,估计明年梁实还会迈进高考的考场。
总结
同样是高考钉子户,梁实参加高考的次数比吴善柳和唐尚珺加起来还要多,但是他的争议却比两人小得多。
理想很可贵,但是这个“可贵”不仅仅是说我们要珍惜它,也意味着理想不是人人能有的普通消费品,理想是人生的奢侈品。
唐尚珺所谓“追求理想”的选择,无异于一个还穿着破衣服的乞丐,每天攒钱要买个LV的包包。
我不尊重这样的理想。
而梁实呢,同样是出身农村家庭,他选择先把生活过好,再来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年近六十的他脑力已经严重衰退,他这辈子都很难考进梦想的四川大学了,但是我相信,他人生的遗憾一定是比还在纠结的唐尚珺小的。
除了他们的个人行为,吴善柳和唐尚珺的行为本身也不合理。如果你们抱定了清华大学的目标,那完全可以不填写其他学校的志愿,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每年浪费一个高校甚至名校的录取名额,他们每放弃录取一次,都会让很多临界考生落入下一个志愿的学校。
是的,那是他们凭本事考上的,但是如果每个考上名校的考生都选择这种愚蠢的做法,那每年的录取名额都会被大量浪费。
这样的行为是很自私的。这也是梁实没有那么多争议的原因,他考不上川大就不填志愿。
除了吴善柳、唐尚珺,还有一些能考上名校,但是辗转多地复读,通过高考被名校录取来赚取学校的“佣金”的“赏金猎人考生”,这些人,同样值得我们警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何看待广西一 34 岁男子为上清华复读 13 年,被上交大护理学院录取后仍在考虑复读?-广西清华北大录取人数2020 https://www.bxbdf.com/a/1339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