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品茶如饮食,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始终有着重要的位置。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所以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在宋朝,皇帝们都偏向于生活享受,那时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应是达到了中国史上的一个高度。
当时的宋神宗在政治上很想来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国家的危机。只是,朝堂上下有此想法的官员太少,正在他发愁官员任免时,有御史递折子了,说是:宰相韩琦没有去文德殿磕头。于是,宋神宗二话没说,便将这位老臣的宰相帽子给摘了,让他去地方做官。
那么,没有磕头的后果居然有这么严重吗?
这只是正好撞上了皇帝的某种需求之上,因此,宋神宗顺势调整了一下领导班子,为他接下来的改革做一个铺垫。但事实上,没去文德殿磕头还真是大事,不然的话,御史也不会盯着。在宋朝的早朝中,有一种叫“常起居”,参与者都是高官,如:正副宰相、六部尚书等,人数不会过30人。
其实,这个早朝是每天都有的,领头人正是宰相。一大早,大伙在宰相的带队下,先是来到垂拱殿,在外磕仨个头,接下来,是听皇帝下旨,然后,大家才进殿。进殿之后基本上就是些人情往来的套话,总而言之,这个早朝就是彼此之间的“嘘寒问暖”,没有什么工作含量。结束后,大臣们不能立即回家,他们还要去文德殿,对着那没人坐的龙椅再磕仨个头。
这时,御吏就在旁边盯着,看有谁敢在这时偷懒,他们随时准备着弹劾。韩琦可是三朝元老,且对朝廷相当忠心,但天天这么领着一帮人磕头有时也是会晕的,于是,一天给皇帝磕过头、聊过天后,他就拍拍袖子走人了。这下御吏可抓住了他的把柄,直接说他“跋扈”,居然不去文德殿押班!
其实,宋神宗的心里还是蛮开心的,他正愁换个宰相,韩琦自个就犯错了,使得这件事变得更简单了。不过,韩琦的身份不比他人,因为,没磕头就被踢到了地方上,于是,皇帝想想有点过意不去,就赐给了他一斤茶膏。
宋神宗为表歉意赐给臣下茶膏,足见它的珍贵与不寻常。那么,茶膏是什么呢?
看这名称,会不会让人联想到“龟苓膏”这类补品呢?在《茶经》(陆羽)中,就有提过“出膏者光”,且这位品茶大师直言,好茶一定是“含膏”的。其实,这茶膏就是茶芽里的茶汁熬制成的胶状物。喜欢品茶的人,对于茶叶的摘采的时间很讲究,比如:明前茶,就是这细细的茶芽,品鉴起来,真正是形色味俱佳。
而茶膏,制作起来更为考究。在惊蛰前后,福建凤凰山上的茶农就要开始忙碌了,这时的茶芽刚刚萌发,尖尖细细的带着如翡翠般色泽的茶芽,会被茶农当成宝贝似的摘下,并养于山泉之中。此外,摘采的时间也有说法,得掐在黎明时分。之后,等到这些茶芽足够一斤时,就可以进行加工了。先得认真漂洗,要除去不合格品,再将水分搌干,放于笼屉中开始蒸熟。
接下来,就要压出苦汁,再进行一遍漂洗,然后,搌干水分。之后,就需要将这处理过的茶芽揉成团,放于茶榨中,用力榨上3遍。事实上,就是尽可能将茶汁都榨出,至于榨多少遍,真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这最后一步就是“熬汁”,这些收集的茶汁都会倒在一口砂锅内。
这砂锅可是特制的,是双层,然后,温火慢慢煎熬,看着这汁越来越稠,熬的时候还得慢慢搅动,最后,茶汁就成了茶胶,非常粘稠。这时,就需要将其取出,放于通风遮阴处风干,茶膏就制成了。所以,光看这工艺,就知道普通人家是吃不起的。
试想一下,一亩茶园的茶芽最多可得茶膏不过一两,这价格不用多想。即使拿着50两黄金去市场,也未必能买到,而宋神宗却送了韩琦一斤茶膏,可见,皇帝对他还是挺重视的。宋人好茶,连皇帝赵佶都写了一本书《大观茶论》,更是强调了茶和膏的关联。
而且,那个时代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只是到了明代这就断了下。可是,朱元璋似乎很不喜欢,并特意下了诏书,只许大家制散形茶。不过,到清朝又恢复了制茶膏,只是没有了宋代那个高度。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茶膏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而茶膏一度被定为皇家的饮品,不仅是因为他的制作工艺,另一重要的原因则是看重它的养生价值。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有这样的记载:“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免责声明:图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世人都知道好茶珍贵,其实,茶中还有一样东西堪比黄金!-好茶的品种有哪些 https://www.bxbdf.com/a/1070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