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女孩还活着,我差点以为她是我的病人。
自从入行以来,我总是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有一部分人,他们似乎天生就对“停药”有种特殊的执念,总是试图把药擅自停掉,尽管需要吃药的人甚至都不是他自己。
最近的一次就发生在上个月,我给一名初三的小姑娘开了三种药,姑且就称为药A、药B、药C吧。
家长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发现药A和药B有一部分药效是一样的,于是就认为是我为了赚钱,故意多开了一种药给孩子,所以家长要求孩子只吃药A和药C。
孩子什么都不懂,被忽悠得真的只吃了两种药, 其他的直接被冲进马桶了。
最后的结局是:女孩的情况本来已经初步控制住了,但在一周前急剧恶化,甚至比就诊前的状态更差。
而且,女孩再也没有来继续就诊的机会了。
知乎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觉得医生最喜欢哪种患者家属?
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医生最喜欢懂一点医学知识的家属,因为沟通起来方便。
我最初也是这样认为的,但经过这件事后,我现在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反转——
如果一定要以医学基础为标准,医生喜欢的患者家属其实是两个极端:
1.十分了解相关医学知识的家属。
2.对医学知识几乎一窍不通的家属。
前者因为医学基础扎实,所以能充分理解医生的意图,与患者本人的沟通会更有效,
后者虽然完全不懂,但这种完全不懂的人反而会对医生有敬畏之心,会无条件地配合医生。
最怕的其实就是那种“懂一点,但也只懂一点”的家属,你很严肃地给他讲解治疗方案,他却一边百度一边反驳你。
虽然他们的行为很让人气愤,但他们的心理过程其实也很有意思,我们不妨借助问题里的案例,为大家剖析一下他们的心理。
题目里那位被换药的孩子,状况大致如下:
女,15岁,初三在读。初中之前成绩优异,且每天除了学习外,会额外练习钢琴几小时,
小升初后,对新的学习氛围和节奏出现严重不适应,成绩下滑严重,
去学校心理诊所检查时,被诊断出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从此开始坚持服药,并迫切希望去医院就诊,但被父母拒绝。父母认为:所谓的心理疾病,只是不愿意学习的借口,是“作”。
中考前夕,孩子出现自杀倾向,再次前往学校心理诊所就诊。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忍耐也到了极限,擅自将孩子的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停掉,悄悄换成了维生素。
以上内容,就是女孩短暂的经历。
看完上述经历后,聪明的你很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这段经历虽然看似错综复杂,但女孩家长真正意义上做错的事,其实也只有两件——1.拒绝了孩子去医院就诊的请求;2.擅自把孩子的药换成维生素。
所以在开始之前,我想先请各位思考一个问题:
在你看来,家长拒绝孩子进一步就诊、擅自换药的动机是什么?
或者我们说的更简单一点——你认为家长为什么不希望治疗他们的孩子?
这个问题下有一部分答主很激动,认为是家长想满足他们的控制欲,认为是家长太蠢又太自负,
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会发现真实情况其实也未必如此极端,
当然,那些答主的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我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件事——除少部分极端的家长外,绝大部分家长其实还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或者至少不至于是仇人。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家长视角里的孩子:
孩子初中前,成绩优异→小升初后,因心理问题(焦虑、抑郁)而成绩下降→服用药物后,由于控制病情需要时间,再加上药物都有副作用,所以短期表现是:孩子的状况反而更糟了→家长把孩子的药物停了。
你可能还是觉得不可理喻,因为你知道——孩子在接受药物治疗后,病情有波动是很正常的,此时不但应该继续接受治疗,更应该去专业性更强的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家长怎么可以擅自给孩子停药呢?
为了理解女孩家长,我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个有趣的变量进入家长视角里:
我们假设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心理疾病”这个概念。
这时我们会发现,家长的视角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孩子初中前,成绩优异→小升初后,成绩下降→吃了校医室开的莫名其妙的药物后,孩子的状况更糟了→家长把孩子的药物停了。
这样一看,是不是就出乎意料地合理了?
家长认为孩子没病,所以拒绝带她去医院治疗,
家长认为吃药没用,并且药物副作用大,所以把孩子的药停掉,
换成是我们,在同样的场景下,可能也会做出类似的决定。
当然,我并没有要为那位母亲开脱的想法,事实上,我认为她的举动体现出了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特点:
无知者无畏。
一个人越无知,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勇气和自豪感,
因为越无知,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他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他们从来就不会怀疑自己是否是坐井观天的青蛙,而是只会觉得这个世界装不下他们那发育不完全的大脑。
题目中的父母就是如此,
不仅无知,而且傲慢。
说他们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孩子、只在乎自己那种接近变态的控制欲吧,其实倒也不至于,因为他们允许孩子去学校心理诊所看病,也允许她吃了将近两年的药,
但他们确实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伤害了孩子,
造成悲剧的并不是无知,因为无知的人可以学习,
造成悲剧的,其实是他们的傲慢:
不仅无知,还不愿意学习;不仅不愿意学习,还认为医生的专业知识和孩子的亲身感受是错误的。
弱小和无知从来都不是人类生存的阻碍,傲慢才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妈妈为提高女儿成绩将抗抑郁药物换成维生素,如何看待此事?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抗抑郁的药影响下一代吗) https://www.bxbdf.com/a/105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