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线老师,笔者和同事们每每讲到古典文学时,都不得不面对各种质疑。
这些质疑有的是针对作品本身,有的是针对作者。
比如,有一回我在教学生们《孔雀东南飞》时,一位同学颇为不屑地表示:“一个妈宝男的事,有啥可吹的!”很显然,在这位同学看来,诗中男主焦仲卿是一个无力追求真爱的妈宝男,这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关于这一点,笔者个人的观点是:首先,品读古典诗词时,不能以咱们今天的态度去看古代,这是没道理的;其次,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孔雀东南飞》的文学价值是不容质疑的。
近些年来,对于古典诗词的质疑,很多时候就存在于古今价值观不同的层面。近日,一位当老师的粉丝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当真是令我感慨万千。事情是这样的:
当天,她正在给同学讲解李白的《将进酒》。咱们都知道,这首诗是唐诗的扛鼎之作之一,经典中的经典。老师讲的时候,自然是非常用心,用各种语句来夸它。但却偏偏有同学觉得,这首诗其实并不值得这么多赞誉,他直接跟老师说:一首人生观都有问题的诗,有啥可吹的!

一句话,说得老师哑口无言。
她想反驳,却硬是不知该怎么说。毕竟,从诗的字面上来看,确实挺像一个来自失败者的劝酒诗。写这首诗时,李白仕途不顺,所以难免产生悲观的情绪。再喝上一点小酒,这种情绪则被放大成一种“狂傲”之气。而在很多现代读者看来,这些狂傲之处,几乎每一处都不太符合现代人眼里正确的人生观。
先来看第一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从小到大,老师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度,有懂克制、要学会隐忍、要懂得先苦后甜。但很显然,李白在这首诗里却告诉我们:人在得意时要懂得尽情享受,有美酒就要喝!

再来看第二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如果这句话是咱们一般人写的,多半是要被老师和家长骂的,毕竟他们从小就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虚,骄傲是失败之母。以这种观念来看,李白明明身处逆境,却不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还可劲地花钱,想着钱花完了还会再来。若是一般人有这样的想法,网友随口就能怼上一句:谁给你的自信?
再来看第三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一句,按现代人的观念来说,就更是“一言难尽”了。自己喝酒、花钱也就罢了,还要让朋友把家里的五花马还是狐皮裘也拿出来,通通换成美酒,只为一醉解愁。难怪有诗迷表示:我要是李白朋友的老婆,肯定把他赶出去!

失败者身上常见的过分自负、大手大脚、不懂克制、以酒解愁等性格和状态,在李白这首诗里体现了太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这首诗其实并不适合中学生读。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对于这些“鸡蛋里挑刺”的质疑,笔者实在无法苟同:
首先,在愤懑时豪饮高歌,其实是古代文人的常态。李白有这样的时候,杜甫、王维、白居易、陶渊明也有,就连一向以豁达乐观著称的苏轼也一样有过。但在这看似买醉字句里,藏着的是一种洒脱、飘逸的诗情。换句话来说,这是一种艺术化的诗情追求,完全没有必要给它上升到所谓成功的实用主义上。
其次,咱们要搞清楚一点:咱们学《将进酒》到底是学些什么?除了学那份洒脱的真性情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此诗大开大阖的表达手法,得到一份超脱物外的心灵震撼。

事实上,正如一些理科生所言,古典诗词真的比不上科学知识那么有实用性。但是,它们的存在能在熙熙攘攘的现实世界里,让我们于精神世界里获得一份别样的追求。
这种追求可能是风花雪月式的爱情,可能是豪迈游侠式的边塞,可能是一醉解千愁式的洒脱,它们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万古诗情。这,就是古典诗词的价值。明白了这一点,笔者真心希望大家能少挑点刺。关于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老师讲李白的《将进酒》,学生称:人生观有问题的诗,有啥可吹的(李白的诗朗诵将进酒) https://www.bxbdf.com/a/992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