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是中国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悲莫悲兮生别离”,几乎在中国文学的起始阶段,《楚辞》就把别离的悲苦写到了极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的生花妙笔,则把别离的忧伤写到深入骨髓。
一生都在路上的李白,更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送别诗。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是送别分离之处,我们已无法知晓李白是送人者还是被送者,又或者此诗只是李白因其名而起意所作,其实也无需知晓。
对这首诗而言,这些问题都无关紧要,李白一生朋友众多,从相识相知到相别,既有送人也有被人送行,而送行时的别离之苦,不会因次数频繁而麻木,也不会因地点不同而减弱。
所以,劳劳亭并不是天下最伤心之处,凡是送行别离之地,均为伤心之处。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极为深情的送别诗。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对李白的才华赞赏有加,两人很快就成为了挚友。当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扬州的消息,就来送别好友。
这首绝句,看起来很直白,但里面潜藏着最深的不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好友乘坐的船早已消失在浩瀚无垠的长江上,但李白还是在久久地目送着朋友的离开,伫立凝望,不愿离去。
木心在《温莎墓园日记》里写道:“离别,走的那个因为忙于应付新遭遇,接纳新印象,不及多想,而送别的那个,仍在原地,明显感到少一个人了,所以处处触发冷寂的酸楚——我经识了无数次送别之后才认为送别者更凄凉。”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欢快的送别诗。
李白和汪伦,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本来都不会有人将这两个名字相提并论,闻一多曾经感叹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就像“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而在李白漫游天下的一生中,遇见最多的还是像汪伦这样的普通人,这些人在生前身后都是无名之辈,转瞬就化为过往历史中的尘埃,这些相遇不会被记载,更不会被后人谈论。
然而,李白却不这样看,在权贵面前高傲,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敢略无礼的李白,对杜甫这样的朋友,对汪伦这样的普通人却是真挚热诚的。
我们可以想见汪伦的喜悦,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突然出现在面前——平易近人,谈笑风生。
李白徘徊数数日,又要离开。汪伦必然依依不舍,用最好的美酒为诗人饯别。
对于李白来说,他的一生都在路上,这是无数场离别中的一场。
与汪伦执手告别,转身离去,当他走到桃花潭边,乘船将行的时候,忽然听到了岸上传来的歌声。
是汪伦,边走边用歌声为他送行,这歌声出乎意料,却又充满了深情厚谊。李白站在船头,望着渐渐向后退去的两岸和岸上的汪伦,歌声依然从水面飘来,内心的感动冲口而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一场相遇不及“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耀眼,这一场离别也没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么让人心潮澎湃,但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和一位小人物之间真挚的友情和他们各自朴实无华的表达,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凄美的送别诗。
“孤蓬”,没有根的蓬草,随风飘散,这里指的是友人。
“万里”,指友人要去的地方很远,相隔万里。
从前车马很慢,这一别也许是一年、十年,或许是一辈子。一生短暂,我们与同一个人能有几次相逢和离别?
“浮云”“游子”“落日”,哪一个不让人神伤呢?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人生本就聚少离多,“相逢时难别亦难”,聚散匆匆,世事苍茫。来日不可追,请于相聚时尽情欢愉。
~完~
作者简介:稻花鱼姐姐,诗词爱好者,在解诗读词中,见自我,见天地。
欢迎关注,一起读诗品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李白的四首送别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古诗送别诗) https://www.bxbdf.com/a/893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