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动物界全系列】狼蛛总科—狼蛛科(下):黑腹狼蛛
狼蛛总科—狼蛛科(下):黑腹狼蛛
14.狼蛛属
狼蛛属(学名:Lycosa)为狼蛛科的一个属。
(1)黑腹狼蛛
黑腹狼蛛(学名:Lycosa coelestis)为狼蛛科狼蛛属的动物。
①外形特征
体色淡黄且透明 ,头胸部和腹部上的淡色斑纹隐约可见。 身体上有浅色体毛。
雌蛛:体长14毫米左右。前中眼大于前侧眼。头胸部背面正中斑明显,相当于头胸部的2/5,前、后端窄,中段宽,前端插入眼列的凹处,其问丛毛_白色,朝后列眼方向覆盖。正中斑的中部有时可见4个呈方形排列的小黑点。中窝短,位于正中斑近后端的部位。各对步足后跗节和跗节腹面有毛丛。第Ⅳ步足后跗节的长度显着短于膝节、胫节长度之和。步足基节、腿节腹面黑色。腹部背面色淡,腹面黑色,因此而得名。
雄蛛;体长11毫米左右。触肢器顶突刺状,引导器清晰可见,中突基部较宽,远端上缘向内折。
②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山区早地、茶园、果园,稻田中数量很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玉米、小麦、棉花。
③生长繁殖
狼蛛求偶时,先纺织一个小的精网,把精液撒在上面,然后举着构造特殊的脚须捞取精液,含情脉脉地靠近雌蛛。在靠近雌蛛前,雄蛛在远处不断地挥舞脚须,若雌蛛伏着不动,雄蛛才得以靠近雌蛛进行交配,雄蛛用脚须把精液送进雌蛛的受精囊中。一旦交配完成,它就会被凶残的雌蛛吃掉,成了短命的“新郎”。虽然雌狼蛛嗜杀成性,但抚养子女却体贴入微。它产卵前先用蛛丝铺设产褥,将卵产上后又用蛛丝覆盖,做成一个外包“厚丝缎”,内铺“软丝被”的卵囊,以防风避雨。为了防止意外,狼蛛干脆把卵囊带在腹部下面,用长长的步足夹着它随身带走。小狼蛛出世后,雌蛛更是爱护备至。幼儿纷纷爬上母亲的背部或腹壁,由母亲背着到处巡游、狩猎。这样,要持续到幼蛛第二次蜕皮后,雌蛛才肯放心地让它们离开自己,各自谋生。
④地理分布
生境片段化初期岛屿面积和形状是影响黑腹狼蛛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地理隔离是黑腹狼蛛种群产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福建、浙江、河南等地。
(2)黑底狼蛛
黑底狼蛛(学名:Lycosa phipsoni)为狼蛛科狼蛛属的动物。分布于四川、台湾等。寄主危害作物有水稻、果树等。
①形态特征
a.雌蛛
体长20~21毫米。头胸部背甲棕褐色,密布白色细毛。头部向前突出,两侧倾斜,前缘平直。胸部较宽,正中斑棕色,由第2眼列的后方开始直达胸部末端,其中央有1褐色细纹通过中窝直达胸末端。中窝前方有2对褐色小圆点。颈沟、放射沟黑渴色。第1、2眼列等宽,前中眼大于前侧眼,螯肢强大,背面具红棕色毛,前、后齿堤均3齿。颚叶、下唇皆为黑色,、上端浅褐色,颚叶内侧具毛丛。胸板黑色,末端尖,并插入第Ⅳ步足基节之间。步足强大,足式为4、1、2、3。跗节灰褐色,末端黑褐色,其他各节均为棕黄色。各足基节腹面黑色。腹背长卵形,密被黑、灰色长毛,心脏斑处有1红褐色条斑,后方有3~4个“山”形黑斑。腹背两侧各有1条黑褐色纵条斑,腹末端处色渐浅。腹部腹面黑色。
b.雄蛛
体长17毫米。体色较雌蛛更红些。胸部较宽圆。背甲边缘有黑、白色长毛。
②生物学特性
喜在热带,亚热带的缺水稻田、果园与草丛中游猎捕食害虫。
(3)山西狼蛛
山西狼蛛(学名:Lycosa shansia)为狼蛛科豹蛛属的动物。为穴居性狼蛛,常在棉、麦、玉米田及不积水的田畦、沟渠上挖穴筑巢。
①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24-27I毫米。头胸部棕褐色,头部颇隆起。中窝明显。螯肢侧结节明显,前齿堤3齿,以第二齿最大;后齿堤3齿,等大。步足黄褐色,粗状,密生黑、白色细毛,在各节背面呈虎状斑纹。腹背褐,黄、白、黑色细毛。心脏斑后方有3-4条白色“w”形斑纹,中部到后端有5-6对沧色筋点。雄蛛:体长18-20毫米。卵袋:球形,直径在17-23毫米。每个卵袋内含卵酉余粒。
②生物学特性
洞穴口及洞穴深度均随蜘蛛的龄期及季节气温等变化逐渐增大和加深。该蛛以成蛛或亚成蛛越冬。4-5月进行交配产卵。有较强的护卵习性,卵袋以丝附以雌蛛的纺器上,随身携带。一年发生一个世代。一般在日落之后出穴游猎。活动范围的直径为5-6米。喜捕食各种鳞翅目的成虫、叶蝉、蝗虫和甲虫。小地老虎和金龟子交配产卵期间,最易被捕食。
③地理分布
山西、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陕西、甘肃。
(4)中华狼蛛
中华狼蛛(学名:Lycosa sinensis)为狼蛛科狼蛛属的动物。其种加词“sinensis”意为“中华的”。
①外形特征
中华狼蛛身长(雌蛛19—30毫米,雄蛛15—21毫米)、体态粗壮、活动敏捷、捕食凶猛。全身为土灰色、背甲上向外扩散黑色花纹、螯肢为黄色、眼睛排列为4、2、2。仔细观察发现外型有些类似中国民间工艺品布老虎。
②发生与分布
中华狼蛛在鲁西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蛛或亚成蛛在洞穴中越冬。三月初活动并开始挖穴筑室,四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五月份以后幼蛛陆续孵化。卵囊呈球形,灰褐色,直径 16-24毫米。单囊有卵100-400粒,一般200粒左右。卵期20天左右。幼蛛孵化至亚成蛛约65天左右。中华狼蛛在鲁西南分布较为广泛。早春多集中于沟旁 、渠边 、道路附近及不耕作的闲散地。四至十月份在多种作物田均能见到。桐树与棉花、桐树与粮食作物间作田及耕作粗放的地块存量较大。亩存量一般3-10 头,多者50头以上。据近年多点调查,亩存量平均:小麦田 3.1头、玉米田10.4头、高粱田7.0头、大豆田5.3头、地瓜田5.4头、棉花田1.9头、牡丹田7.3头、苹果园 28.6头。
③生活习性
中华狼蛛为我国北方棉区的穴居性狼蛛。多栖息于平原地区和山区平原棉田,在离村庄远的大洼,不积水的地块、田畦、沟渠上挖穴筑室。幼蛛和成蛛在挖穴前,一般先利用其它昆虫的洞口为基础,用螯肢掘土并用触肢及前对步足将土粒送出外(离洞口4-7厘米)。初筑新穴,洞口周围有新土颗。洞口并不高于土面。幼蛛洞穴直径与其个体大小有关,成蛛洞穴直径一般在2.50-3.00厘米;幼蛛洞口直径因蜘蛛龄期不同而异,一般为1-4厘米。随着蜘蛛龄期的增长或季节气温的变化,洞穴的深度逐渐增加,成蛛早春的洞穴深度一般为20厘米左右;夏季可达35厘米。洞底的直径与洞口的直径相同。洞口与洞壁都罩以蛛丝;幼蛛的洞口及洞壁网薄,而成蛛网壁增厚成障,能防止洞壁坍塌。
中华狼蛛一般在日落后出洞活动和寻食,可取食多种农林害虫,故在鲁西南地区又有“地侠”之称。在其洞穴内经常可以挖出金龟卿、夜蛾类成虫的残体。室内饲养,可取食蝗埔、粘虫、玉米螟、地老虎、棉铃虫、烟青虫、柳毒蛾、挤蜡、蟋蟀、叶蝉、飞虱、蝇类等。三龄以上若蛛其捕食量大于成蛛。一头雌成蛛一天可取食三龄粘虫7头。田间施药对其影响较大,菊脂类、有机磷农药尤甚。施药后,常可见到中毒死亡的蜘蛛。不施药田中华狼蛛存量一般高于施药田 3-5 倍。
④生长繁殖
中华狼蛛幼蛛共蜕皮6次,有7个龄期。在山东省以成蛛或亚成蛛子11月在洞内越冬,翌年3月开始活动,并开始挖穴筑巢,4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4月下旬奎5月上旬越冬成蛛开始产卵。在该地区,一年发生一个世代。
交配:中华狼蛛多系秋季发育成熟,以亚成蛛越冬者则于翌年春末夏初发育为成蛛。正常情况下,雄蛛性成熟则先于雌。刚成熟的雄蛛在洞口外织片状雨不规则精网,平铺于洞口附近的地面上,将精液射入精网,再以触肢器吸入生殖球。然后寻找雌蛛。求偶时,雄蛛先以第1对步足和触肢交替舞动,雌蛛许诺后,便迅速从雌蛛前面爬到头胸部背面,雌雄头腹呈相反方向,雄蛛将触肢沿雌蛛腹侧向下插入雌蛛生殖孔进行授精。左右触肢器可交替授精。交配多在夜晚进行。
产卵:在黄河中卞游及华北地区,中华狼蛛凡越冬前交配授精者,则于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产卵;年后授精者,则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产卵。这与当年气温回升情况、食源及土壤湿度有直接关系。越冬亚成蛛于年后蜕皮成熟者,常于 6-7月产卵,气温一般持续在15-28 ℃。孕蛛产卵前一周左右,抽丝结网封住洞口,将自身掩在洞内,此期间不再出洞取食和饮水。临近排卵前夕,先织圆形网垫于洞底,直径约20-28毫米,历时75-92分钟,随后猛收腹部,将卵从生殖孔处一滴滴(每滴含卵3—5 粒)排挤出来,一般约10-40 滴,历时6-8分钟。然后织网覆盖。将卵全部包裹,历时30-39分钟,最后用螯肢、触肢及第1步足相互配合动作,进行收边整理成球形或椭圆形卵囊,历时80-109分钟。
护卵:中华狼蛛具护卵行为,若蛛孵出之前,雌蛛随时将卵囊携带于纺器上,白天将卵囊推出洞口晒太阳,使其受温。直至若蛛全部孵出,方肯丢弃。
产卵量:雌蛛受精后,可先后产生 2 个卵囊 。每个卵袋内平均含卵量在100粒左右(43—313粒)。单雌一生产卵量在200-300粒。
⑤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在山西丶山东、辽宁、吉林、天津、河北、甘肃、宁夏、河南、陕西、黑龙江等中国北方田间,蒙古也有发现,但不是中华狼蛛,为穴居狼蛛。
⑥驯化饲养
近几年随着蜘蛛收集者的行列越来越壮大、中华狼蛛当然是理想目标。硕大的体型、奇异而深邃的花纹、凶猛的性格等,都是很多玩家青睐于它们的原因。饲养它们首先要拥有一个保鲜盒子,然后打好孔,放入10cm垫材,一个放水的容器,一个小型躲避就可以饲养了。食物方面条件差就喂面包虫。条件好可以喂蟑螂和蟋蟀。记得改善伙食,才能保证小家伙食欲旺盛。还有就是母蜘蛛喜欢打洞,然后把自己藏到洞里;而公蜘蛛却喜欢奔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狼蛛总科—狼蛛科(下):黑腹狼蛛(狼蛛是什么样子的) https://www.bxbdf.com/a/866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