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理学的小说。该书一经问世,就受到了英国国民的广泛关注。此后,又被翻译成十几种国家的文字,陆续在全球各地传播开来。

小说的作者是英国人罗伯特戴博德,他既是著名的心理学研究者,也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临床实战者。本书中,咨询师苍鹭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小说的主人公蛤蟆是个富三代,祖辈有着一个大酒厂,他自己则继承了父亲的大庄园以及巨额财产。可是,这看起来令人垂涎的经济背书下,却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内心。

一向乐观的蛤蟆,突然有一天,变得对什么提不起兴趣来,甚至于起床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做。好朋友们为了帮助蛤蟆重新振作起来,带着他一起去找苍鹭做心理咨询。

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探索并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找回了快乐与真实的自我。

这个故事之所以受人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在蛤蟆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主动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一天,一脸沮丧的蛤蟆在朋友的指引下,来到了苍鹭办公室。蛤蟆见到了瘦瘦高高的苍鹭,并默不作声的在一边坐下。

坐了好一会,却始终没有等到苍鹭的发言。耐不住性子的蛤蟆不得不开口打破沉默,“你不打算告诉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些吗?”

苍鹭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你为什么来做咨询,咨询费由谁来付?“

蛤蟆听后,心里盘算,果然天下乌鸦一般黑,只关心钱。他敷衍地说,“朋友让我来的,钱的问题他们自然会解决的,不需要担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可是苍鹭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你的朋友让你来做咨询,那么你自己呢?你的费用让你的朋友来付,那么你又是什么角色?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是你的朋友来和我对话,而不是你。”

苍鹭继续说:“如果你的咨询是为了取悦别人,那就没有必要来。当你想解决你的问题,也愿意为此支付费用时,我们之间的合作才算开始。“

此时,蛤蟆才恍然大悟。自己需要承担责任,主动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而不是被动地让别人来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之后,蛤蟆问了苍鹭下一次的咨询时间,咨询费及怎么支付的问题,显然他已经懂得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而在这之前,蛤蟆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小时候为了取悦严苛的父亲,长大后为了让朋友们开心,却遗忘了自己在事情中的位置。

这个蛤蟆,做任何事只是为了让家人满意,让朋友高兴。然后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完全抛下自己的责任,好像自己只是个旁观者一样。

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会不会也和蛤蟆一样,习惯于把原因归结于外在。比如不幸的原生家庭,不公的待遇,不断地被领导打压等等。可是,唯独没有承认自己才是这个事件的主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经常听到有人说,没有办法,所以才这样。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远比承认自己有主动选择的权利要简单得多。

一味地推卸责任当然非常容易,关键是它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有权利,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这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其他任何人可以做的决定。

我们的思想是自由的,命运的掌控权也一直握在自己的手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并执行,取决于我们自己。

拿出一点勇气来,承担起原本就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是变好的开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从儿童状态调整到成人状态

很快,两人约定的咨询日到了。

这次,苍鹭率先开口询问蛤蟆不开心的原因。蛤蟆坦言是因为朋友。他的朋友们时常取笑、指责他,而他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犯错,却又不自主地向他们道歉。

特别是朋友獾,獾是父亲的朋友,他经常唠叨自己,更过分的是,这次竟然还想把自己董事的职位抢了去。

蛤蟆的情绪异常激动,一边诉说,一边还留下了眼泪。苍鹭俯下身来问他,是不是以前也有相似的经历。

这才让蛤蟆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说,自己的父亲是个非常严厉的人。常常要求他做到极致,弱小的蛤蟆为了顺从父亲,就用道歉来祈求父亲的原谅。

母亲是个和善的女人,对他比较温柔。但是一旦父亲责骂他的时候,他的母亲也站到了父亲的队列里,全然不顾手足无措还幼小的他。

苍鹭说:一样的感受,是因为你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之下,而獾出于父母自我状态下,所以你们双方一直重演着早已设定好的剧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想象一下,如果有3个人在某同一个空间中。其中两个人不仅高大,且是一个组合,另一个矮小的个体该如何与另一个组合进行对抗。

答案应该是两种,一种是赶快逃离,越远越好。另一种是无法逃离的,那么就要适应这个组合,违逆自己的内去迎合他们。

显然,蛤蟆属于后者,尽管心里有自己的想法,可是表面上还是顺从父母。

苍鹭又询问蛤蟆,会不会发泄愤怒呢?蛤蟆说道,自己从来不会愤怒,哪怕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表现出来却不是。想想自己的父母也不容易,自己拥有的丰厚资产也都来源于他们。

那么问题来了,愤怒跑走了吗?答案是它没有,好比每个人都有一扇隐藏愤怒的闸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有些人稍稍被刺激一下,这扇闸门就忽地大开,比如獾。一时间,愤怒如洪水般汹涌而出,奔腾万里。受苦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被洪水吞噬的旁人,大部分时候是最亲的人。

有些人看起来波澜不惊,明明这扇闸门已被洪水冲击过无数回,但是始终没有打开。这就是蛤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慢慢开启闸门或是先冷静下来稍后再开启。这样既可以排除愤怒,也不至于伤到旁人。

如果把父母状态比喻成一种法官,那么儿童状态是另一种法官。前者审判别人,比如獾,而后者审判自己,比如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审判自己的法官是因为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所以常常引发焦虑,沮丧,抑郁。慢慢减少直至停止审判自己,真实的自我便开始呈现了。

当蛤蟆明白了獾处于父母状态而自己处于儿童状态后,变得不一样了。一向顺从的蛤蟆一改常态,他写了一张纸条给獾。他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董事的位置是不会出让的,大家公平竞争。

做了这个事情之后,蛤蟆觉得异常轻松。虽然伤感的时候偶尔还是会有,但是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了。至少,他开心起来了,负面情绪被赶到了一个小小角落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处于儿童状态的人常常需要依赖他人做决定,处于父母状态的人则希望通过指责别人以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前者少了一些勇气,后者多了一点戾气。

除了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外,每个人还有一种成人状态。成人状态是既不依赖强者也不苛责弱小。为自己负责,用理性思考替代情绪化。

3种状态相互作用,构成我们的人格。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也就获得了重塑的力量。

我们需要把成人状态调整到主导位置,并逐渐扩大,由此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能够帮助并改变的我们的不是别人,有且只有我们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选择原谅,与自己和解

有人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深以为然。

随着咨询的深入,蛤蟆敞开了心扉,他向苍鹭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

蛤蟆的爷爷白手起家,创立了一家酿酒厂。爷爷在工作上雷厉风行,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

爷爷还在世的时候,小蛤蟆被经常带去酒厂参观,爷爷对员工们介绍说这是“未来的董事长”。别人都尊称他为“蛤蟆少爷”,可蛤蟆却一点也不喜欢,他不想继承这个庞大的家业。

后来,父亲就继承了爷爷的事业,成了酒厂的主事人。父亲努力工作,对小蛤蟆也非常严厉,常常责骂训斥他。因为小蛤蟆是父亲的希望,也是家族的唯一继承人。

母亲是个贤妻良母,从来不对父亲说个不字,对小蛤蟆的温柔也仅限于父亲不在场的时候。

这些都让小蛤蟆倍感无助。小时候无力逃离,大学毕业后就迅速找了一份学校里董事的工作,这样就不用继承家族事业了。

可是一年后,蛤蟆就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当时,酒厂被卖掉了,所以留给了蛤蟆一个大庄园和一大笔钱。没多久,母亲也远走他乡了。

孤独无助的蛤蟆回忆着过往的一切,同时他也发现,过去的人和事都一直萦绕在他的内心深处。当他把这一件件事情关联起来,也搞明白了来龙去脉后,他释怀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他通过反思,终于不再责难自己了。他理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也知道当时为何会做那样的决定。

一切看似偶然,其实皆为必然。不同的环境下,造就了不同的经历。我们没有拿出笔,却早就在心中书写了好了某个剧本。后面演绎的不过都是早就编剧好的过程,或早或晚注定会推向某个结局。

回顾过去,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从而接纳自我。与自己和解,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从悲伤和不幸中走出来。

克制每一次的冲动,懂得延迟满足,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与未来。

愿你把后半辈子归还给自己的内心,追随真实的自我,做回自己。活在当下,重新夺回生活的控制权,成为真正自由的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我”和解 疗愈内心的小孩 活出真我 https://www.bxbdf.com/a/84475.shtml

上一篇 2023-05-25 19:14:19
下一篇 2023-05-25 19:15:10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