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一位敢言善道,鲜明个性的先贤,就是明朝成祖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解缙。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勇于向权贵讲真话,在任官之后亲自参与国家大事,为推动改革做出不少贡献,甚至批评当时的成祖皇帝,在清新、干练的文字中毫不掩饰自己对时代问题的深思熟虑,为后世留下许多启示。

然而,解缙的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朝臣认为他是狂妄自负,与成祖反目成仇。
不过,自始至终,解缙坚持自己坚定的信仰,为大义而言,在政治和文学上活跃了几十年,成为明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而他“半缘修道,及物开成”的思想,影响着明朝的很多重要创新,与当时的陆游、王实甫以及明末的黄宗羲,被后世称为明代“四大家”。

可以说,解缙一生,是一部牢记初心,坚持信念的历史传奇,故事是芳名万古、号召力令人折服的人生之歌。但是,他最终的命运却冻死在无人问津的冰天雪地里。
因此,世人为解缙赞叹之余,又不免为之扼腕。他这壮阔又悲凉的一生,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
一、思想文化上的巨人解缙是永乐时期的著名才子,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还精通音律,在书法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也非常大,被称为“天下才子之首”。而他在学术思想上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另外,解缙提出“大一统”的思想,认为天下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不应该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还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他认为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应该进行融合发展,不能各成一派。

除此之外,解缙提出“四体说”,认为国家应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把道家和佛家作为辅佐。他在《大诰三编》中提出了很多新思想,认为皇帝应该将国事和家事分开来管理,认为皇帝应该勤政爱民。
解缙在进入内阁后的第一件主要工作,是奉朱棣之命重修《太祖实录》,并编纂《列女传》。

随后,他又得到了皇帝的委托,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文献大成》的编纂工作。
并且,在历时近四年的鏖战中,解缙编纂一部杰出著作,被朱棣名为《永乐大典》。此书中,他以自己的广博学识不断审核、修改,保证不出一处错误,最终,被后人誉为“世界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二、漂泊不定的前半生解缙出生于1328年,是个标准的江南才子。

他自幼便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再加上他天赋异禀,因此很快便获得了当时的秀才功名。但是解缙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积极进取。
那时,解缙对科举有着极大的兴趣,13岁时已经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能诗善文,很快得到当时朝中大臣的赏识。
在16岁时,解缙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当时的殿试主要考三个方面,分别是文章、书法和策论。而解缙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取得了殿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殿试结束后,朱元璋亲自出考题考解缙:“君臣共治天下”。
他思考片刻,便对答如流,还得到了朱元璋的夸赞。
朱元璋见状,说道:“你已经是状元了!”

不过在殿试之后,解缙却又得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但是,他的能力却依旧是有目共睹。
三、偏颇的性格与取死之道解缙在翰林院任职后,因为有才有识,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称其为“解第一才子”。
因此,他虽然没有任何实权,但是能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和重用,在当时的地位很高。
而且,解缙也没有辜负朱元璋对自己的期望,在朱元璋在位时期,他先后担任了翰林侍讲、詹事府少詹事、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务。

可是,解缙身上有一个最不适合于官场的个性,那便是不善于妥协。
那时,有一位官员叫做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为明朝做出了很多贡献。他虽然有计谋,但却藏着一个谋反的野心。
起初,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有才能有计谋,一直拿其没办法。可是,在洪武二十六年时,朱元璋却突然下了一道圣旨:“胡惟庸谋反罪不能容情。”
这让解缙十分郁闷和不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寄给皇帝:“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梯金阙到云巅。臣非不自安,君非知难止。共谈空谷无人,泪下不能语。”

这首诗很明显是在讽刺胡惟庸谋反的事情不能被放在台面上说出来,朱元璋看到后十分生气,而且依旧决心下令将胡惟庸处死。
解缙知道后感到很惋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朝廷的忠心。后来朱元璋又想要除掉徐达、常遇春等人时,他也在背后给皇帝出主意说徐达等人可能会造反的事情。
洪武时期,宰相李善长被处决,解缙为其喊冤叫屈,上书向皇帝求情。

尽管朱元璋本人十分欣赏解缙的才能,但却因为接连而来的弹劾与诬陷而被迫放弃对他的支持。而且朱元璋也清楚他仍然不成熟,必须反思自己的身心,修心养性。
此后,解缙被“冷暴力”处理,直至朱棣上位后,他的官职才再度“回春”。
解缙一生正直、敢说敢做,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不知变通的人,在做官期间曾经做过两件不光彩的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建文帝朱允炆除掉了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
第二件事就是帮着朱棣打了几场胜仗。
那时,解缙为人耿直,他写的文章,大多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毫不掩饰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展现出来。因此他在当时就被人称为“解大状”,意思是说,解缙的文章非常具有针对性。

而朱棣也如朱元璋一般,非常欣赏解缙的才华,甚至因为他从小伴读的缘故,也产生了很多好感。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解缙也是最早跟随出征的大臣之一,而且是朱棣最喜欢的臣子,对其言听计从。
可是,随着靖难之役的结束,朱棣却并没有给解缙什么赏赐。

曾经解缙也在朝中担任官职,但是他却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在朝堂上和大臣们打成一片,而不是只会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
也正因为解缙经常帮助大臣们说话、出谋划策,所以很多大臣都特别喜欢他。
不过,总有人觉得解缙是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就有人向朱棣告状说解缙坏话,好在朱棣并不在意,这些事情到最后也都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解缙在朱棣心中的重要性。

后来,朱允炆削藩,朱棣通过政变篡夺了朱允炆的皇位后,他自认为是实至名归的。但是,毕竟夺位不正,世人多有诟病。
因此,朱棣迫切地希望做出一些伟大的事业,以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尊重。而在文化领域,他有一个伟大的计划——“盛世修书”。
要知道,“盛世修书”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修建从古至今的数百种典籍,包括历法、医术、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而且只有涵盖所有门类的书籍不仅能够彰显国威,也能造福千秋万代。

然而,对于总编纂官这一职位,朱棣却选择了被停职数年刚回政治中心的解缙。
这时的解缙在新任皇帝的支持下已经如鱼得水,先是被升为翰林侍读,随后成为了大明第一任内阁的第一批成员,风头无两。他感到前途无量,虽然在家呆了八年,但他才三十四岁,人生路还很长。

不过,当朱棣把《永乐大典》总编纂官的如此光荣职位交给他时,他竟然仅仅是将其视为皇帝的一时兴起而已。
朱棣为此大怒,立即斥责解缙,为了表明自己的严肃认真,还派遣了一个堪称最豪华的编书团队来帮助解缙。当解缙终于意识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后,便迎来了属于他的伟大时刻。

解缙成功地完成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地位一度达到了巅峰。但是,他并没有弄清自己的身份与地位都是朱棣一手提拔的。而皇帝任用解缙是希望他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其他的事情则不用多管。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解缙开始了“直言纳谏”的道路,也因此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
朱棣在位后不久,遇到一个难题,就是立储。而解缙作为臣子,此时解缙应该保持观望态度,毕竟太子和未来的皇帝是由天命决定的,不能干预,起码不是他该参与进去的。

可是,解缙却毫不顾忌地参与立储事件以后,被贬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而且,由于之前的经历,他并没有太过悲伤,认为皇帝只是一时生气,凭借自己的才华,肯定还会被重新启用。
在永乐九年,朱棣正在北方御驾亲征,而解缙有工作上的问题要进京上奏。他一到京城就发现皇帝不在,独自面见太子,因此在永乐九年(1411年),他因“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捕入狱。

那时的解缙没有立即被处死,但他被遗忘了。
四年后,朱棣批阅昭狱囚犯看到解缙的名字才了解到他仍然健在,授意纪纲将其灌醉后拖出昭狱,随后,锦衣卫把喝醉的解缙拖出到雪地里,用雪埋住他。
在寒冷的冬夜里,解缙无助地被冻死了。
后记
解缙无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双面人。
在才学方面,无论当时人还是后来人都不能不承认他的卓越才能,但在政治方面,他却不该涉足,因为那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领域。
如果解缙一心向学,也许他的人生就不会以如此悲惨的结局结束,而且明朝会多出一名千古文豪。但现实是,他选择了涉足政治,并且在其中走得太远,最终变得孤独而悲惨。
解缙的一生告诉我们,聪明和才华并不能保证成功,而正确的选择和坚定的信念则可能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惊问道:他咋还活着?大臣:明天必死 https://www.bxbdf.com/a/765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