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了,芒果台和三色台合作的这档节目总算完美落幕。
这一期,个人最喜欢的反而是林子祥的《数字人生》现场版。其他的印象不深。
围绕各位歌手的话题,在争议和掌声之间,从第一期聊到了最后一期。关于选择的歌曲,关于歌曲的编排,关于演绎的唱腔,关于舞台的效果,关于翻唱和原唱,每个人都具有自我独特的说法。
作为一档回顾粤语乐坛和传承粤语乐坛的节目,《声生不息》的确唤起了不少人对于粤语歌的记忆,对于我,更是重拾起来,再听回了不少粤语歌。
从选择的香港歌手来看,林子祥、叶倩文等代表了香港乐坛70、80年代,李克勤、张智霖等则代表了90年代,杨千嬅等就代表了世纪初,而曾比特和炎明熹等就是10年代吧。这样细看,不就是一个“声声不息”吗?
如果要说惊喜,那就是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年轻一代的演绎下,真的是达到了与时俱进。比如给我留下印象的曾比特和安崎的《夏日倾情》,相比较于黎明的版本,真的是新世代的“倾情”啊。
还有曾比特的《灰姑娘》,估计相比于梁咏琪,你会感觉这不是旧情难忘,而是自强不息吧?
其他的,就不一一举例了。
有惊喜,也有失望,那就是很多歌没有唱,很多歌手也没有出现。
并非说现在这几位歌手不合适,有时候私心觉得,邀请的嘉宾可以更加多元化,就算没办法是原唱来助阵,起码每个时代的歌手都可以邀请几位过来“撑场”吧?
可惜鉴于当下的香港乐坛是是非非,连作词人署名一事都不能过多解释的情况下,有些歌不能唱,有些人不能提,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以至于新世纪十年的众多金曲,好像都没有唱,而上个世纪的经典金曲来了不少,产生了一种过于回顾而没有展望的效果。
对于从小听粤语歌长大的人来说,这种一味经典金曲的演绎,导致了《声生不息》只能用“老套”来形容。
所以,对于制作团队如何平衡大众的喜好,照顾一部分人的同时能不能不要忽视另外一部分人,是取得节目最大化的关键吧?
新鲜、多元、大胆,这个网上常常提到的,会不会让制作团队自己也很头大。老面孔和新面孔,也不是想请都可以请到,想来就可以来的啊。
PS:陈奕迅没参与,大家觉得是遗憾还是可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何评价《声生不息》第十二期?(生生不息演唱会) https://www.bxbdf.com/a/67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