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在家看了两期节目。虽然B站和微博都在冲节目组的编曲和混音,但是我还是抱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
首先,我觉得大部分的曲目,编曲其实都没什么问题,就是传统的live型流行。这类编曲的段落安排,接口和切分的设计,乐器编制等,从《歌手》一直到《蒙面歌王》到《天籁之战》等等音综,都是一路沿袭下来的。虽然曲目之间的最终呈现,可能因为实际编曲人的不同,会有些波动,但是整体上算是无功无过吧。大家觉得编曲不行,可能是因为近几年这类“综艺live型”编曲已经逐渐同质化,有点泛滥了,所以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当年《歌手》前几届刚火起来的时候,也是这类编曲风格刚开始成型的时候,当时业内普遍还是认为这类流行编曲是属于质量比较高的。然而现在距离第一届《歌手》,都快过去十年了,而现场编曲依然还是这个形式,难免让听众丧失新鲜感。另外观察了一下弹幕和微博评论区,大家对编曲另一个的不满,在于编曲没有了“港味”,这个倒是确实的,听众可能说不出具体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没有“港味”,但是他们的感觉是真实的。其实如果要更“港味”一些的话,整体编曲都需要更清淡一些,不需要在曲子的段落之间做很大的乐器编制和音符疏密上的对比,也不需要做太多乐队切分的东西,要更突出人声的质感,人声可能也需要更复古一些。这个方向的编曲,无疑会更适合录音室专辑,或者是演唱会,但对于是否适合竞技型音综,还是见仁见智吧,我觉得节目组应该也是出于这个方向进行的考虑,才保守选择了目前这个不会出错的“live音综型编曲”方向。当然,看了一下弹幕,这一期被冲的最惨的还是Terence Teo老师的编曲,我自己是觉得这版的编曲是没什么问题的,完成度和气质都很好。接受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和原曲的差异比较大吧。这个也好理解,如果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曲,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上原版伴奏,但是这样就真的毫无新意了。所以新的改编方向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正常的,但是就编曲本身来说,我觉得Terence是没什么问题的。当然,不是说整个节目的编曲都没有问题,有一些曲目的风格选择,我个人觉得是可以再斟酌一下的,具体曲目就不点名了,不是说电子曲风不可以,只是在这种曲风下,律动和旋律的关系要更紧密,但是现在几首电子的编曲,都感觉编曲的groove和人声旋律是分层和脱节的,并不是那么咬合。再比如毛不易的编曲,显然到后半段编制还是大了,毛不易这个唱法根本压不住这么多乐器,这个不是混音的问题,更多还是编曲问题。如果能跳脱出“live思维”,搞个《她来听我的演唱会》或者《天黑黑》那种从头到尾单乐器的编曲,可能会更适合他。
另外还有很多冲混音的,我觉得这个属于被带节奏了。。。周天澈老师团队的混音整体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可能相对于老港乐来说,听感上会现代一些,但是现代不代表“没混好”。虽然我个人也是“砖型波形”的厌恶者,“响度战争”的反对者,对于一切声讨过量压缩的行为,我都是支持的,但是我个人觉得周老师的混音是不存在所谓的“伴奏盖过人声”或者是压爆音的问题的,这些问题更多还是编曲造成的。当然也不存在所谓的“过量混响”问题,如果你仔细听,你是能听到人声的混响包络的,在句子内部,其实是没什么混响,只有微量delay的,在乐句结尾和气口的地方,才会把reverb拉起来。这种很细致的,近乎苦力一般的混音包络,也是近两年欧美流行的一个趋势。不过无论是对于老港乐中一个混响拉全部的方式或者是十多年前华语流行歌那种追求极端贴耳的方式,还是现在这类画混音包络的方式,我都持中立态度,这都是技术,技术之间本身没什么高下,很多还是得看这个技术对艺术是如何诠释的。
当然,也不是说混音没一点问题。我觉得这两期《声生不息》最大的问题,在于节目组没有做好曲目之间的音量平衡。且不说是一档综艺节目了,哪怕是Spotify放不同歌手不同风格不同专辑的曲目的时候都会做一下LUFS平衡,保证听感上不会差距太大。但是《声》你会发现曲目之间响度差异巨大,尤其是《单车》和《我要你的爱》,响度和其他曲目起码差了3~5db,就导致在放节目的时候,甚至还需要主动去增减音量,就很离谱。这就造成了曲目之间的割裂感,希望节目组后面能好好做一下曲目之间的音量平衡。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何评价《声生不息》中牛班团队的编曲?(声声不息生生不息) https://www.bxbdf.com/a/677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