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是什么体验?(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学什么)

鹿大大一学生来回答一波

在就读的半年中,我得出的结论是,鹿大是一所培养方向和模式与其他985完全不同的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在体制内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体制内更加青睐人大的毕业生,绝不仅仅是历史因素或者政治传统这么简单。比较社恐或者反感主旋律叙事的人其实不适合来鹿大,因为这意味着你保研和入党会相对困难。

首先从鹿大的保研规则就可以看出来,它要求10%的学生工作和10%的科研,但其实在很多院这20%是混着算的,而学生工作占了其中的大头,我问过很多学校的同学,清北华五乃至其他985211,只有鹿大的学生工作占比如此之高。在鹿大学生工作被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如果你本科阶段一项学生工作也不干,除非你绩点有压倒性优势否则最后保研很难和有学生工作的人进行竞争。说白了鹿大就是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生阶段就有基础的社交能力和统筹能力。

其次就是繁琐严谨且困难的入党程序,当然这个我只是刚了解,大一也只是迈进程序的第一步,但其困难程度早有耳闻,军训时到校2300人交了2000多份的入党申请书,真的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

然后就是所有专业本科阶段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千人百村”和“街巷中国”,不做毕不了业,哪怕你是学物理的你也得下到乡镇去调研,说白了也是在往体制内靠,就和选调生刚入职都要下基层锻炼两年一样。另外还有大家深恶痛绝的志愿时数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最后就是主旋律的活动和宣传,比如军训期间的英雄分享会,天安门看升旗balabala,当时英雄分享会四个小时不让上厕所我也骂了几句不自由,但这半年那种情况其实也就那一次,其他的主旋律活动基本都是相对软性的。说白了如果你连鹿大的主旋律活动都受不了,那进了体制内怎么受得了主旋律的工作氛围。

另外,相对于同级别学校,鹿大没有那么重视学习,注意我不是说不重视学习,是相对于同级别学校而言没那么重视,毕竟上面说了那么多东西都要占据人的精力,那分给学习上的肯定相对就少了。就和体制内一样,干的工作往往专业性都不是很强,反而更强调一个人的软实力和综合素质,鹿大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和保研细则给你塞进去这么多其他东西就是想要培养这种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看你你能不能同时面对这么多任务和目标还能统筹兼顾安排好学习,工作,科研,志愿,入党等等(毕竟其他学校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保研)。

而且我这半年读下来感觉学术氛围没那么浓厚,身边同学志于学术的很少很少,鹿大基本是一个就业导向型学校,所以想搞学术的也不推荐来鹿大,尤其是又想搞学术还社恐的,研都保不上怎么搞学术。反而是搞学生工作,搞各种活动的氛围非常浓厚。

综上所述,鹿大其实就是想在学生阶段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一次筛选,把厌恶和反感体制内工作的学生筛出去,这部分学生如果很讨厌鹿大的环境那大概率最后也不会走上体制内工作的道路。学生在挑选鹿大,鹿大也在挑选学生,真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来这所学校读书,反感人际关系不喜社交的,反感主旋律的,有志于学术的,如果来了鹿大应该都不会太舒服,所以经常看到校友骂学校我也能理解。但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鹿大的,家里比较根正苗红,将来也想在体制内进行就业,所以欣然接受了鹿大的培养模式,在这半年中乐此不疲。

当然除了上述种种之外,鹿大还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学校,优秀的教学资源,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你没听错,主旋律和文化开放在鹿大是同时存在的,比如宿舍没有宵禁,而且思想真的非常活跃,你在鹿大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意识形态的人,鹿大只是在“独尊儒术”,但并没有“罢黜百家”),常年霸榜的专业实力,相当不错的就业质量,非常强大的校友资源等等。但正如我所说,这不是一所适合所有人的学校,所以建议学弟学妹们报考前三思而后行。

———————————————————————

分割线,更新于1.19

第一次在知乎写回答居然这么多人看,有点受宠若惊,也看到了很多校友和知友对我的观点进行指正,在此表示感谢。然后就评论区几个我觉得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行一个追答。

第一个是不同学院的差异问题。我坐标某管理学院,因为课程难度有限学习压力不大,再加上专业特性使然,所以这种感受可能明显一些,评论区有理科学院的同学和我的体验不一样很正常。其实就保研来说每个院都是以绩点为主,都是80%,可能20%的素拓分各项占比各院不尽相同,我目前看到的保研细则人文社科类学院学生工作占比还是蛮重的,不知道理科学院的情况,maybe理科科研加的分更多?不管哪个学校保研肯定都是以绩点为主,只是说鹿大相对于其他学校看素拓看得多一些。

第二个是关于“体制内能力”的问题。评论区有知友说我提到的种种能力直接概括为为体制内培养人恐怕不妥,我认为很有道理。当然所有工作都需要统筹和社交能力,这点毋庸置疑,而且鹿大作为人文社科类强校本身也有充足的理由这样培养学生。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能力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重要性是有所不同的,体制外的底层逻辑还是要“创造价值”,尤其是在当前日渐惨淡的就业环境下没有拥有一定专业壁垒的一门硬技术很难在体制外谋得高就,反之如果你技术过硬,那么人际能力上有一定欠缺是可以被容忍的;但是在体制内,不管是搞技术的还是搞行政的,人际能力的缺陷都会被无限放大,再加上鹿大对入党和主旋律的高度重视(新任校领导非常重视这方面,言必谈人大校史,这半年的布局也多是朝这个方向在走),所以我会给出“培养体制内能力”这样的结论。知友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第三个是关于这种培养模式的意义问题。评论区有知友认为鹿大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反而是搞这些东西,这个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首先人才的培养本就是多方面的,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认为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生是极其有必要的,除了法学金融等专业壁垒相对较高的行业,大多数人文社科类学生从事的工作都是偏行政的工作(教师暂不提),要想胜任行政类工作综合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这也可以看作是鹿大对学生的负责,当今社会文科就业环境实在惨淡,出路一般只有这么几种:搞学术/当老师,靠自己努力跨一个偏硬的行业,或者凭借较强的综合素质获得企业主/上级的青睐,对于大多数人文社科类学生显然还是最后一条路更宽更好走一些;再者,这种综合素质不管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有助于价值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所以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像知友所说的“培养人才”应该是指学业方面吧,鹿大并没有颠倒主次,将学习摆在后面,只是相对于其他学校要求学生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兼顾其他方面,而且在鹿大只有学业优异这些综合素质才能给你锦上添花,各种机会各种资源的分配绩点都是硬门槛,鹿大也不想培养出没什么能力和作为但却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庸碌之辈。

第四个是关于学术的问题。有高年级校友提到低年级对学术可能接触不多不要妄下定论,我在这里虚心接受批评。刚刚大一大家对于学术可能还只停留在一个概念阶段,走上学术道路也无从谈起,但就我身边的氛围感受而言大家对于学术的兴致总归不高(我参与了院会以及某校级组织,参与了辩论队,同时也是学委,这学期接触到的人还是相对较多的)。鹿大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资源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学术的看法也只是我个人粗浅的感性认识,还请各位校友见谅。

总的来说,我只是一个成年不久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成熟不全面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欢迎各位知友再来指正。而且就读体验和感受这种事情本身就是相当主观的,可能另一位大一同学这半年所体验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鹿大,这也正是这所学校的魅力所在。另外,人总是会被自己固有的观念影响从而产生对事物的误判,我个人就读于某管理学院,专业本身没什么专业壁垒可言,就业方向倾向于体制内,也比较喜欢各种学生工作和活动,同时不喜学术,所以对所谓的综合素质感受颇深,难免有失偏颇,还请各位知友不要仅听我的一面之词,去看看其他回答中不一样的鹿大。

总而言之,我爱鹿大,也欢迎大家前来。

———————————————————————

分割线,更新于2023.4.15

真的没有想到我一个刚进门的大一新生写的这些东西已然成为这条问题下面热度最高的回答了,其实这几个月有过N多次想删帖的冲动,因为经常能看见评论区里的异议,在小喇叭上也频频被拿出来公开处刑,但答主本人不是一个很喜欢公开表达观点,或者与别人进行观点交锋的人,不管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现实中,所以心里多少会有些不适。

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局限的,很多问题往往都是我自己心里反复地去想,去琢磨,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得出一些主观化的结论,是向内的,定性的,而不是经过严谨的考证或者多方求证之后得出的结论。这条答案也不例外,它只是人大形象的一个侧面,有人和我感同身受或者觉得一派胡言,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的时候也在想,这条答案如果被这么多人看见,那我的观点要是有问题,会不会导致外人对人大的印象产生偏差,或者加深某些刻板印象,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愧疚之感。但后来转念一想,问题问的是“在人大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而不是“人大是一所怎么样的学校”,体验必然是个人化的,主观化的,这条答案下面骂学校的也不在少数,谁要是能把人大的所有侧面都体验一遍,最后给一个极其客观公正滴水不漏的回答,那也太恐怖了。每每想到这里自己就能安心一些,所以还是决定留下这条答案。

做一个简单的补充:不管是评论区还是小喇叭,其实争议最大的就是关于学术氛围的争论。关于这一点要看从哪个方面来看了,要从普及度来看,每年做大小创以及各种比赛的人当然是数不胜数,到了大二大三但凡对保研有点追求的人肯定都在研究点儿什么课题。但是,有多少人做大小创,研究这些课题的动机是我真的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想安安静静沉下心来做出点东西,而不是说我要让我的简历好看一些,我要让我的科研分更高一些,我要让811比下来之后取得竞争优势,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存疑的。我前文所说的“学术氛围”不是去看人数占比,而是从动机,职业规划,以及做研究时心态是否浮躁这些角度上去讨论。要是有机会我后续可能会做一个问卷从定量的角度去观察一下,因为我真的很好奇这个问题,我感觉我现在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出于极强的功利目的和目标导向,但别人怎么想的我确实不得而知。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的利益与内心的动机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这是典型的二分谬误,但这二者哪个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更强大的影响,是有待商榷的。

关于入党的问题,有些朋友说清华也很严格,这是当然的啊哈哈哈。。。坊间都有笑话说,为什么人大是第二d校?因为第一d校是清华。我在北大读书的朋友也能明显感觉到清北在这方面的不同。但至于说不同学校的入党难度和严谨程度到底何如,人大在其中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着实是一个很难研究的问题,而且估计也不太方便去研究,只能从主观角度上去说了。

其实我当初就意识到,不管我怎么说,说什么,总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等忙完期中周,或者等我大一读完,这个帖子应该还会继续更新,但不会再更这些功利的,偏理性的内容了,而是想写一些感性的东西,因为我对这所学校的感情真的很深,但这种情感往往被日常的忙碌,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以及各种无止境的攀比给掩埋了,我觉得很遗憾。所以下次再更这个帖子,风格应该就会转向,我想和各位同学,校友一起追忆属于人大人的共同记忆,也想让校外的朋友们感受到我们这方校园中一些纯粹的美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是什么体验?(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学什么) https://www.bxbdf.com/a/49911.shtml

上一篇 2023-05-12 23:54:45
下一篇 2023-05-13 00:11:45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