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新奇的“职业”兴起
包吃包住不用朝九晚五
偶尔帮忙做个饭买个菜
还能吃点回扣
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
熟悉吗
像不像刚刚毕业的你
或者你家小孩
在家里待的状态
那就是
“全职儿女”
有网友
贴出了自己
做全职儿女的体验
“早上9点钟起床,遛狗遛到10点,去厨房溜达溜达帮帮忙,中午吃完饭,睡个午觉到3点,然后继续遛狗,回来帮忙做晚饭,然后拿快递,看电视,睡觉。”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悠闲,有人还是会在家继续学习,以满足父母期待诸如考公考研等主线业务,有的还需要24小时在线为父母提供情绪价值。
也有人总结了
“全职儿女”的工作内容
相亲相当于商务洽谈,参与多次相亲相当于忙于应酬。
以满足父母期待诸如考公考研等作为主线业务,间或需要24小时在线为父母提供情绪价值,把反向给父母画饼视为生存法则,每周末视情况放假……
甚至
还细分出了
全职、兼职、实习儿女
分别承担不同的“业务线”
有人主打“陪伴服务”
为父母提供情感慰藉
换来包吃包住
↓↓
有人承担“生活助理”角色
跑腿、家务、陪伴都要做
待遇是月薪4千
↓↓
对于适婚的「全职儿女」
接受父母的相亲安排是日常
↓↓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悠闲
大部分「全职儿女」
以考公考研为主线业务
日常是学习与备考
↓↓
虽然调侃的时候很开心
但静下来的时候
却不能不深思“全职儿女”
在当下受到关注的现实背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升至19.6%,创2022年8月以来新高。显然,我们在讨论“全职儿女”现象时,不能完全无视当前社会就业机会的变化。一旦撇开这个社会大背景,注定会忽视“全职儿女”现象增多背后的社会真问题。要知道,在少数年轻人有资格选择做“全职儿女”的另一面,是更多年轻人正面临着的就业压力。
实际上,在更大的背景下看,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如在观察这一现象时,不少分析者都联想到发生在日本的“8050”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出现不少年轻人“回归”家庭的现象,因此在几十年后出现了“8050”问题——即80岁的父母照顾50岁的子女。有这一前车之鉴在先,对于“全职儿女”现象显然应该要有更多严肃的审视。
“全职儿女”话题
也备受舆论关注
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
这是“新型啃老”
也有人指出
这是年轻人对社会压力的逃避
还有观点认为
这是个人的自由择业
那么
当“全职儿女”
算是啃老吗
社会舆论对此
持有哪些看法
跟着观察君
一起来看下
网民
有网友表示
“养老工具人”并不好做
也有人吐槽
这不就是“啃老”吗?
竟能可以说得如此清醒脱俗…
媒体
金羊网:读懂“全职儿女”现象背后的真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会更开放、更多元,这有其必然性。更不用说,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有资格选择做“全职儿女”。所以,对于眼下被热议的“全职儿女”现象倒也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年轻人的行为变化背后,往往传递出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信号。而这,显然需要我们读懂。(2023年4月25日)
新京报:“全职儿女”不是啃老,别对年轻人自由择业有偏见
“全职儿女”和“啃老”是不同的。“全职儿女”属于个体结合自身家庭情况与现实生活状态,作出的个性化选择。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到选择“全职儿女”的人身上,而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今后可能会有更多年轻人在权衡工作、生活与家庭的需要之后,选择做“全职儿女”。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工作与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一种体现,人们不必对此抱有偏见。(2023年4月24日)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全职儿女,让人尊严尽失的一份工作
全职儿女这份工作,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甲乙两方;但凡有一方勉强,就是这世上最没有尊严的工作。因为,作为上下级,你可以去回击对方给你带来的侮辱和伤害;作为打工人,你可以用辞职割断雇佣关系;但作为儿女,你没有办法用同样的伤害去反击你的父母、更没有办法用辞职退出血缘关系。(2023年3月30日)
济南经济广播旗下“909fm”微信公众号:“全职儿女”或许不是啃老,但也不能理解成是好事
“全职儿女”当然不能简单的说是啃老,但也不应该一概认定为是好的,没问题的。
第一,当所谓“全职儿女”是主动的,想要通过赋闲的时间提升自己,最后考研考编考公或者通过其他职业考试最终指向性明确,我觉得未尝不可。现在年轻人的家庭条件普遍有所改善,当70、80后父母有这个经济能力负担,且儿女有对未来的目的和规划的前提下,在家待一段时间,甚至考研“二战三战”也可以理解。
第二,如果“全职儿女”是被动的,比如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求职路漫漫,这就是值得警惕的。如果这种状态下的“全职儿女”增多,我认为可以理解成是继所谓“灵活就业”、“地摊经济”之后的,又让人感觉有些许无奈的词汇。
第三,说“全职儿女”是为家里打工,那么谁来发放报酬呢?是儿女的父母,他们在外面打完工,回家给孩子发工资,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陪伴”和“做家务”本来就应该是儿女日常做的事情,现在理解成劳动了,可以获取报酬了,我认为是说不通的。
中国妇女报:“全职儿女”:做好蜕变期的缓冲
面对白发社会的到来,全职儿女们所显示的主要功能,正是对父母的陪伴。一位14岁就离家求学、历经名校大厂的“全职女儿”,每天陪父母早起锻炼,一起买菜做饭。在久违的一次家庭旅行后,这位做过全职好学生和全职好员工的女儿说,这是她第一次做回一个“全职女儿”。“因为这次机会,我们像重新认识了一遍,他们再次认识了长大的我,我再次认识了变老的爸妈。”(2022年12月26日)
专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全职儿女”是一种个体选择
“全职儿女”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自身的发展追求也不同,是一种个体的选择。
熊丙奇提到,一些30多岁的人在职场工作有了一定积蓄,选择辞职回家去陪年迈的父母,一方面孩子尽孝道;另一方面与其花钱去请保姆,还不如自己干脆不去上班,专门来照顾父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今后可能会有更多年轻人在权衡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家庭的需要之后,选择做“全职儿女”。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工作与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一种体现,无需用所谓的主流成才观对此抱以偏见,更不能歧视。
观察君有话说
观察君以为,就业竞争激烈,是这代人真实的现实困境,选择做“全职儿女”未尝不是一种权宜之计,作为人生中的一段过渡期,享受成人世界越来越珍贵的家庭时光,为下一段旅程积攒力量。
但同时,年轻人也要警惕家庭成为滋养逃避心理的温床。“全职儿女”终归只是一种戏谑的说法,不可称为一种职业。一份职业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专门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需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父母、儿女,都是关系附着在我们身上的标签,而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追求,追求一条更宽广的人生道路。
一方面年轻人自己要分配好时间,心中有信念,脚下有方向,始终保持奋斗姿态。另一面政府部门与社会各方面也应拿出更大诚意,采取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同时,作为父母也不能完全沉醉于对“全职儿女”服务的享受,还是要在平衡家庭生活与子女事业的基础上,给予子女更多跳出家庭的支持。
来源:哈尔滨日报、上海新闻广播、澎湃新闻、上观新闻、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红网、中国妇女报、金羊网、云南网等
编辑:陆月玲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回家当“全职儿女”,是花式啃老还是新型职业?(全职在家什么意思) https://www.bxbdf.com/a/466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