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乒乓》称因宣发失误改期 2 月 17 日正式公映,如何评价这一片方行为?(《中国乒乓》)

这个通告写得还蛮有水平,没有指责其他电影,全部在说是自己的问题,也没有说就不放映了,而是2月17日二次放映。(其实你已经延期了嘛……从初一改到初三)

电影《中国乒乓》称因宣发失误改期 2 月 17 日正式公映,如何评价这一片方行为?(《中国乒乓》)

我发现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意味深长:无法收获更多观众的评析。

这个话其实很有意思。

我们看看同期的其他电影,导演的叙事剪辑手法确实属于是整活,《无名》是乱序蒙太奇,《满江红》是限制信息视角和反转,《流浪地球》是通过倒计时和红颜摄像传递命定策略,《交换人生》自带身体交换的错位感。

你瞅瞅,不都是花活吗?放到视频里就是节目效果。

但是《中国乒乓》呢?

体育题材出圈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题材小众,用词专业,很多时候像我这样的外行就只能看个热闹。对硬核体育迷来说,又存在同类别门槛过高的问题,比如你是篮球迷,很大概率就不懂乒乓;你是冰滑迷,很大概率又不懂排球。如果不是骨灰级爱好者,除了现查资料找对比以外,谁会精确地明白这个作品在现实事件改编的基础上,到底致敬了哪些优秀运动员和梗。

电影《中国乒乓》称因宣发失误改期 2 月 17 日正式公映,如何评价这一片方行为?(《中国乒乓》)

然后,体育题材的类型化叙事属于是玩明白了。

毕竟结局不可能猜不到,最后大结局一定是当事人拿了冠军,至于当事人是哪个国家的,就是哪国拿冠军。当年看《排球少女》的时候,不就是小鹿纯子所在的日本队拿冠军嘛。现在的《我心飞扬》《中国乒乓》《女排夺冠》最后当然是中国队拿冠军了,于是这种原本应该在结尾凝聚起来的紧张气氛,一开始就输了一半。

所以叙事一定是“三翻四抖”一波三折。最后一定是这样:临危受命-一盘散沙-队内奋斗-队员内讧-获得小胜利-继续训练-倒数第二场输掉比赛-最后上演惊天逆转。

《大灌篮》《我心飞扬》、动画电影《筐出未来》(就连动画电影都逃不掉这种叙事套路),乃至这部《中国乒乓》,都是这样的叙事节奏。如果只看一次也就还好,但看的次数太多之后,肯定审美疲劳。——想想动画《排球少年》《灌篮高手》《闪电十一人go!》是不是都是这个套路。

就算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期没有其他高质量电影的竞争,也很难收获更多观众的评析呀。

而且就算有,也只不过是两个方面。要么就是盘点里面致敬了多少名场面,改编了多少历史事件;要么就说情感上如何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如何坚韧不放弃。没了。

还能写出来啥?想夸的点,电影里面自己也都夸了呀:中国教练的集体智慧、别人在休息的时候只有你在训练、不要去管输赢享受比赛就好。不过也没有办法,体育电影怎么克制情绪,体育本来就是情绪充沛的产物,根本就没办法克制嘛。

电影《中国乒乓》称因宣发失误改期 2 月 17 日正式公映,如何评价这一片方行为?(《中国乒乓》)

因为已经看了7部春节档电影了,所以只说我自己的观感的话,如果只看春节档最需要的合家欢、大团圆、喜庆胜利,又不那么说教的内容的话,《中国乒乓》反而是最合适的电影作品。

虽然是审美疲劳,但叙述节奏拿捏得还是很稳定。一个春节档电影本来就需要兼顾燃点、喜点和泪点三种不一样的情绪表达,最好是能取到最大公约数,让观众看一部电影有三重体验,能被高昂的情绪带着沸腾,能被幽默的故事带着发笑,同时还能为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

《中国乒乓》应该是说完成的比较成功。

早期承担喜剧戏份的,主要是邓超饰演的戴教练和他的那些问题运动员们。戴教练的大背头,象征着与国内完全不同的训练方法,也带来一种格格不入的滑稽感。中途抽烟脱队的马文和(?记不住名字)在雨地里念检讨信的时候也贡献了笑点,结果检讨信其实是戴教练原来写的。

中间去瑞典比赛失利的时候,队员们面临离队的危险,以及教练团四散的危机。最后还是由运动员的一封封问卷,呼唤教练团队回来的场景贡献了泪点部分。

最后气氛也确实是烘托到位了,在最后一场对战瑞典人的乒乓球比赛中,导演还故意不给正面比赛的镜头,用大量镜头去给到那些观看电影的为之揪心的观众,给观影者一个信息错觉,好像黄涛和瑞典人是你来我往的相互拉锯,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他一直是保持绝对领先优势获胜。

这种主旋律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也很吃中年观众的票房。但开头就差点意思了。

电影《中国乒乓》称因宣发失误改期 2 月 17 日正式公映,如何评价这一片方行为?(《中国乒乓》)

那个瑞典抢劫的时间拖得太久,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后面也没有与此相关的呼应。我一度以为我进错了场次,直到我看到国际乒联屡次改变规则的闪回,我才确信应该是没问题了。

而这个国际乒联改规则的事情,其实不完全是针对中国,更多是要比赛好看、精彩,有观众愿意关注才行。很多规则改变还是中国人自己提的建议,必须徐寅生就提出小球要改大球,比赛才能好看。有些规则反而更不利于外国运动员,比如“发球不要遮挡”,瓦尔德内尔就很不适应。

而且如果比赛冠军一直都是某国包揽,其他国家运动员不愿意加入,比赛也没有什么悬念。为了发挥更多竞争感,我们这几年还总是派出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去国外传授经验,以更好的提高国际整体水平。沙拉拉更直接地表示:“中国队总是大包大揽的格局并不好,如果中国队总是提前囊括,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会觉得没劲,他们就会把兴趣转到其它运动项目上。而欧洲的国家因为如果永远赢不了中国队,电视也不转播,乒乓球市场就会受影响。”

当然我也不是内行,就扯了些资料,可能有错,但大致上还是能说明问题。单纯靠这种切片方式强化中国队一直受人欺凌的叙事,是不是有可能会失灵呢?

还是有可能的吧。

电影《中国乒乓》称因宣发失误改期 2 月 17 日正式公映,如何评价这一片方行为?(《中国乒乓》)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影《中国乒乓》称因宣发失误改期 2 月 17 日正式公映,如何评价这一片方行为?(《中国乒乓》) https://www.bxbdf.com/a/29573.shtml

上一篇 2023-05-06 19:53:00
下一篇 2023-05-06 19:54:33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