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轼《后赤壁赋》丨原文、译文赏析
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初一,苏轼终于抵达了黄州贬所。而这一年的寒食节是在三月初七,他初到黄州没有错过寒食节。
到了元丰五年二月二十八,已经是他在黄州过的第三个寒食节。他写下了著名的《寒食诗》,当时苏东坡处于一种病困交加、万念俱灰的状态。
他在《寒食诗》里写到:“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虽然“乌台诗案”的阴霾渐渐散去,但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政治家,那个考了北宋开国百年第一成绩的学霸,文坛顶流,当了四任市长的政府要员,现在却在黄州这个犄角旮旯的地方种地养家!
不过苏东坡调整心态的功夫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写完寒食诗后不久,他就接着写了《定风波》、四个月后又写了《前赤壁赋》,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从“一蓑烟雨任平生”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心态越来越豁达。
痛苦和苦难会让庸人沉沦,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磨砺。被贬到黄州的苏轼生活困苦,精神苦闷,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将自己的块垒以文学的方式抒发出来。
当年的十月十五日,苏轼再次来到赤壁,又写下了《后赤壁赋》。上篇给大家分享了《前赤壁赋》,后篇相较于《前赤壁赋》的主客诗情与哲学的水月之辩,更为缥缈、恍惚、更有生活气息。
/ 壹 /
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 贰 /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就是为了应付你的不时之需。”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 叁 /
赏析:被贬黄州的苏轼,生活艰苦,还被地方官员小看,仕途看不到希望,连开口说话,都得三思。但是他天性乐观,苦中作乐。
林语堂说:“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人的精神面貌,决定了生活质量。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心境而已。
《赤壁赋》包括前后两篇,这两篇,在思想上是前后承接,要放在一起读。
《前赤壁赋》中,苏轼对人生的困惑是有解的,最终归于超越旷达;《后赤壁赋》则是在《前赤壁赋》的已解决之上,又兴起了新的追问,而在追寻过程中,面对那个巨大、幽深、神秘的更高层次的境地,以及追寻过程中的艰险、孤绝,苏轼也踌躇了,他再次陷入了怅惘、未解的状态。
从《后赤壁赋》中,苏轼看似豁达、乐观的心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平静,而是深藏苦闷、压抑和迷茫。这也是后赋在思想上、艺术上不及前赋的原因。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了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表象上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引发苏轼的“悄然而悲”。
封建制度下的文人命运的悲剧,就在于无法超脱仕途、家国理想的执念,即便一千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不受限于这样的局限!
在被贬谪的命运面前,与苏轼经历着相同的封建仕士们无不有着一种“求之不得,欲罢不能”的矛盾情绪。
面对高高在上的庙堂与君王、虎视眈眈的谗佞奸邪,苏轼只能让自己再豁达些,再坦然些。
开解困顿的人生,对苏轼而言,是一场经久不绝的精神突围。又或许,苏轼早已看透,一切皆如赤壁游玩之乐,醒来不过是南柯一梦。
哪些不可解的郁结和必然的孤独,有待于我们新的思考、探索和攀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苏轼《后赤壁赋》丨原文、译文赏析-苏轼的《后赤壁赋》全文多少字 https://www.bxbdf.com/a/1739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