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赤壁赋》“山川相缪”之“缪”当读“jiū”而非“liáo”-山川相缪的缪什么意思

原标题:读书 | 《赤壁赋》“山川相缪”之“缪”当读“jiū”而非“liáo”

读书 | 《赤壁赋》“山川相缪”之“缪”当读“jiū”而非“liáo”-山川相缪的缪什么意思

苏轼《前赤壁赋》 卷

纸本 23.9×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赤壁赋》千古传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客在呜呜箫声后,开始了与苏子的问答,这一句,说的是曹操的事——这样的一世之雄,也消逝在时光的长河里了。“山川相缪”中的“缪”字,日常听到的朗读朗诵多读为“liáo”,当代选文一般注为通“缭”,而读为“liáo”或“liǎo”,意为环绕、围绕,或绞结、缠绕。如1979年《中华活叶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选《赤壁赋》胡云翼注为“缪(聊,liáo)——连接,环绕”,如1980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注为“缪(liǎo了):通‘缭’,环绕”。

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语文教材也选了《赤壁赋》(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将“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八字合注如下:“〔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缪,同‘缭’,盘绕、围绕。”教材全国通用,影响最大,其注释也是渊源有自,普遍接受。

日前读到华东师范大学陈明洁先生发表于《汉字汉语研究》的《“相缪”之“缪”该怎么读?——《赤壁赋》“缪”字音读订误》(载《汉字汉语研究》2023年第3期,以下简称“陈文”),才猛然醒悟:很多人读“缪”为“liáo”或“liǎo”极有可能是错的,”相缪”之“缪”应是“樛”的通假字,读音当为“jiū”。陈文资料翔实,思理绵密,角度多,分析细,可成定论,难以推翻。想到该论文发表于汉字汉语研究的专业学术刊物,阅读面有限,学生、老师及大众可能不易看到,再想到《赤壁赋》是苏轼之代表作,流传广,影响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学生们的共同记忆,便写此小文,将陈文主体成果加以简介,并略作补充。

陈文先以押韵字作为证据:“相缪”之“缪”如果是诗词及某些赋中的韵脚字,则可以从其他押韵字知道“缪”所属韵部。当然,韵脚处的“相缪”的意思用法,也应当是和《赤壁赋》相同的,比如其主语最好是“山川”,表达的意思也应是“围绕、环绕”。陈文所举四例,极具说服力,其中宋末元初刘将孙创作的《沁园春》词更为特殊。词小序曰:“近见旧词,有隐括前后《赤壁赋》者,殊不佳。长日无所用心,漫填《沁园春》二阕,不能如公《哨遍》之变化,又局于韵字,不能效公用陶诗之精整,姑就本语,捃拾排比,粗以自遣云。”刘将孙是把《赤壁赋》内容隐括创作为《沁园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泛舟。正赤壁风清,举杯属客,东山月上,遗世乘流。桂棹叩舷,洞箫倚和,何事呜呜怨泣幽。悄危坐,抚苍苍东望,渺渺荆州。 客云天地蜉蝣,记千里衔舻旗帜浮。叹孟徳周郎,英雄安在,武昌夏口,山水相缪。客亦知夫,盈虚如彼,山月江风有尽不。喜更酌,任东方既白,与子遨游。

如序所言,这首词基本就是“就本语,捃拾排比”而成,改原赋“山川相缪”中的“川”为词“山水相缪”中的“水”,改平为仄,是为了平仄合律,意思则是完全相同的。“局于韵字”,是说受“沁园春”词牌押韵的约束,“缪”正好是在韵脚上,全词押尤韵。这个证据可以知道,刘将孙是将原赋“山川相缪”的“缪”字看作尤韵字,则我们现在读的话理应按尤韵的“居虬切”读为“jiū”,而不能读为“liáo”。

陈文总共三部分,可能是为了三部分间比重谐调,更多例证,只以一句带过:“考察更多古代作品中‘缪’作为韵脚的用例,无不可见‘相缪’之‘缪’在表达‘绞结、盘绕’之类的意义时,都属于中古平水韵中的尤韵字,其音义皆与‘樛’相同。”为了论证更充分,我们再附一些例子在此并加分析。

南宋韩元吉(1118~1187)有《次韵子云中秋见寄》绝句二首,其二如下:

水绕孤城意自由,远山无数郁相缪。月明又作中秋好,白髪相望在两州。

诗中“相缪”的主语是“远山无数”,相缪的情状是“郁”,即《赤壁赋》“郁乎苍苍”中的“郁”字,也表明了本诗可能使用了苏轼《赤壁赋》那一句作为语典。本诗为绝句,由、缪、州押尤韵,诗中远山“相缪”之“缪”当按尤韵读为“jiū”。韩元吉另有《寒食前三日携家至丁山》诗,中有“田野乱棋布,山川莽相缪”句,“相缪”一词的主语是“山川”,两个词语中间的“莽”用来形容山川相缪之情状,即莽莽苍苍,与《赤壁赋》中的“郁乎苍苍”也相类似。《寒食前三日携家至丁山》是一首五言古诗,韵脚字为忧、游、舟、头、流、柔、州、缪、酬、讴、留、幽、浮、洲。所以诗中“相缪”之“缪”自当按尤韵“居虬切”读为“jiū”。

读书 | 《赤壁赋》“山川相缪”之“缪”当读“jiū”而非“liáo”-山川相缪的缪什么意思

苏轼 像(赵孟頫 绘)

另南宋许月卿 (1216~1285)七律诗《次韵黄玉如求记》有“先子北山书剑留,山川还自旧相缪”句,南宋赵蕃(1143~1229)古诗《次韵徐运使送行》有“冰霜岂不思推辀,山川回首空相缪”句,南宋洪咨夔(1176~1236)古诗《中春望后一日登玲珑》有“太极浩初判,此山郁相缪”句,南宋俞德隣(1232~1293)七律《次韵朱子厚九月十一日见寄》(其一)有“三载干戈隔胜游,江山依旧郁相缪”句,元代陈栎(1252~1335)七律《次唐长孺兄见寄诗韵》有“朋友伦中交有信,山川阻处郁相缪”句,等等,这些诗都押尤韵,诗中远山“相缪”之“缪”当按尤韵读为“jiū”。

元代胡助(1278~1355)有《东坡游赤壁图》一诗曰:

赤壁忽在眼,画史非常流。彷彿武昌岸,山川郁相缪。英雄擅三国,谩说曹与周。何如东坡老,独驾一叶舟。良宵天宇浄,乘兴同客游。风清水无波,月出东山头。空明凌万顷,白露沐新秋。飘然若遗世,从是登瀛洲。举杯笑相属,此乐未易酬。洞箫袅余韵,江蛟舞潜幽。风月亦何限,适意惟所求。逝者固如斯,妙理无停留。借问坐中客,颇识此理不。酒醒作新赋,一洗万古愁。(《全元诗》

前文提到的刘将孙是把《赤壁赋》内容隐括创作为《沁园春》,胡助则是据东坡游赤壁事和《赤壁赋》写成咏画诗,两者都与苏轼《赤壁赋》直接相关,都是很好的证据。胡诗中“相缪”一词的主语也是“山川”,中间的“郁”也是用来形容山川相缪之情状,来源于《赤壁赋》“郁乎苍苍”中的“郁”字。胡诗也押韵下平十一尤,韵脚字为:流、缪、周、舟、游、头、秋、洲、酬、幽、求、留、不、愁。所以诗中“相缪”之“缪”亦当按尤韵读为“jiū”。

另元末明初谢应芳(1295~1392)七律《次韵送秦文仲归上海》有“溧水先生挽不留,故山回首郁相缪”句,元末明初周南(1301~1383)有《至正丁酉冬督役城虎邱连月余赋诗八首录呈居中禅师之绝句五首》有“捧檄趋功城虎丘,因高据险互相缪”句,两诗中“相缪”的主语都是山,前者为“故山”,后者为虎丘所据之“高”“险”,前者也用了“郁”字来形容相缪之形,也表明了与苏轼《赤壁赋》的继承关系。这两首诗都押尤韵,诗中“相缪”之“缪”当读为“jiū”。另有明代朱椿(1371~1423)的《送方希直先生还汉中》,这是一首古诗,中有“沔彼江汉,亦合而流。瞻彼岷峨,郁其相缪”句,流、缪为韵,流是尤韵字,则诗中“相缪”之“缪”当按尤韵读为“jiū”。

审视这十余例诗歌,例句的主语都为山或者山水,与《赤壁赋》“山川相缪”相同或类似,有的主题是“东坡游赤壁图”,多例在文辞上使用了“郁”字来形容山川缪的情状,也都表明了与苏轼《赤壁赋》的渊源关系。这些诗歌的年代从宋到明,这十余例中的“缪”字无一例外都是作为尤韵字,延续不变,现代汉语中,这些“缪”字都应读为“居虬切”即“jiū”。

在韵读考释之外,陈文还分析了“缪——樛”的通假关系,并提出古书中“相缪”的其他同义异形词“相缭”“相摎”“相纠”等,着重对最易引起误解的“相缭”作了辨析,从而更为全面而雄辩地得出结论:“山川相缪”之“缪”的本字为“樛”,其读音当按本字音读为“jiū”,而非通“缭”而读为“liáo”或“liǎo”。

陈文以《赤壁赋》“缪”字读音为题,其论证过程实质上揭示了古书用字的一个真相,纠正了长期以来学界的误识,对传统训诂学、语文教育教学和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作者:蒋远桥

文:蒋远桥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读书 | 《赤壁赋》“山川相缪”之“缪”当读“jiū”而非“liáo”-山川相缪的缪什么意思 https://www.bxbdf.com/a/173902.shtml

上一篇 2024-03-20 16:06:32
下一篇 2024-03-20 16:21:58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