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统角度而论,其实都不是!

上篇,我们提到孔子老人家认为的正统,包含“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今天开始“一统”角度的分析。同时,这里也涉及到“朝”与“国”的区分。

首先看“朝”,日月相交于草野之上,白日初出而残月未落,这个字就是“朝”,本义指早晨。从字典的解释来看,就是“面对”和“面向”的意思。引申义为君臣朝见、朝会所在,通俗的讲即为君臣们见面,去处理国家大事。一个国家要想称“朝”,前提必须是天下之主,特别是以中原为核心地区,正统的、继承了传统法统的中央政权,如汉朝、唐朝、明朝、清朝等。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建立个什么政权,就会被称为“某朝”的。

其次是“国”,现在国代表的是国家的意思。在古代,《周礼》中记载: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在古人的心中,“国”要远低于“朝”,规模和概念更小一些,表示疆域或者领土之类,通常指的是被分封以后的诸侯国。比如说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割据,就被称为楚国、齐国之类的。在先秦时代有“都城”之意,后来渐渐转变成了土地、人口和政治的代表。即只要自己有了一块领土并且在这块领土上建立一个政权就可以称为“国”。也就是有国君、有国民、有边界、有独立军队的均可成为国。

由此可以看出,“朝”是一个纵向的概念,在历史中横跨的是一个时间段,代表天下。而“国”是一个平行的概念,只是出现于历史中某一块政权疆域的独立政权,并不是“一家之天下”,因此在古代,“朝”就是正统,“国”就是非正统。
据此,从一统角度来说,在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三足鼎立、谁也不服谁,但其实他们没有可以断代的朝廷,都没有成为“正统”,不能称之为“朝”,只能被称作魏国、蜀国和吴国。即使曹魏是最后统一北方的政权,即使曹丕也确实因获得了东汉献帝的禅位,但事实上曹魏没能彻底统一,算不上是完整的“天下归一”的中央政权,也仅能视为汉朝到晋朝之间的过度。三分归晋完成统一后,才有了晋朝。

不过,后来随着新文化的不断冲击,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正统论”也随帝制而终结。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想法已经逐渐被取代,国也不再是那个国。现今的“正统”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导者,亦或某个党派,而是全中华民族所认同的思想。所谓的正统只有一个,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三国历史上,曹魏、蜀汉、东吴到底哪个是正统?(三) https://www.bxbdf.com/a/1710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