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二战东线战场,人们想到的往往都是苏军的乌拉冲锋,似乎苏联就是凭着玩命的人海战术打赢了卫国战争一般,稍微有点科技含量的东西,都得靠西方援助。
这方面,大家回忆一下,这么多年来,在西方舆论界,更像是新闻媒体和美国好莱坞联手打赢了二战——你看到的所谓“历史”,都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比如下图这个,美国驻丹麦大使馆发的一条微博——惊奇不惊奇?意外不意外?
还有美国“主旋律”电影《红色机尾》,激情讲述了一个心灵鸡汤式的“美利坚励志故事”——在种族隔离的美军中,一个黑人飞行大队虐惨纳粹德国空军的“事迹”。
《红色机尾》剧照
这支黑人飞行大队确实源自真实历史——塔斯克基飞行队,但电影的具体情节就有些太过夸张了。
比如,电影中为了体现黑兄弟们的勇敢无畏和高超的手艺,黑人飞行员一路开挂,用活塞式战斗机(p51)“巧妙”地打下喷气式战机(Me-262)。
电影中,被黑人飞行员击中的Me-262
但事实却是,二战中唯一击落过德军喷气式战机的人是苏联飞行员伊万·阔日杜布,他平均出战两次就击落一架敌机,自己却从未被击落过。
尴尬的是,阔日杜布是个乌克兰人,作为三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卫国战争先进人物和优秀苏共党员,在颜色革命后的乌克兰政府去苏联、去俄罗斯化的浪潮中,遭遇了刻意遗忘和打压,他老家的人,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位英雄的事迹了。
因为,按照乌克兰官方的意思——苏联和苏军都是压迫者,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那些“苏联英雄”们。
伊凡·尼基托维奇·阔日杜布(1920年6月8日—1991年8月8日),死在了苏联解体前夕
事实上,1940年代的苏联,其工业虽然不是最强的那个,但也建立了完整的研发和生产体系,综合水平并不低。之所以开战之初非常被动,很大程度是因为,闪电战的始料不及,导致大片西部工业区被德军占领,突然元气大伤。
而且,苏军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相当厉害,除了技艺高超,更带着战斗民族的那股子“狠劲”。
比如,下面要介绍的这几位苏军飞行员。
第一位,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的苏联空军飞行员阿列克谢·马拉斯耶夫。
俄罗斯联邦发行的马拉斯耶夫纪念邮票
看邮票上的马拉斯耶夫,其实并不能完全反应出他的厉害之处,下图这个,才说明问题——1972年,阿列克谢·马拉斯耶夫在圣彼得堡登舰接受水兵们的致礼。
而且,卫国战争中,马拉斯耶夫三分之二的击落击伤战绩,都是在双腿截肢后完成的——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不但无需别人伺候,还能开飞机迎敌,保家卫国。
老实说,就凭马拉斯耶夫失去双腿后,在森林里爬行18天,荒野求生的历程,就已经担得起“战斗英雄”的人设了。
那是1942年3月的一次激烈的空战,马拉斯耶夫的雅克-1战机被德军击中,他和战机一起坠落到了雪地里。
幸运的是,飞机没有爆炸,雪地还埋着厚厚的落叶——这些都帮他保住了性命。
同时又令人绝望的是,从昏迷中醒来的马拉斯耶夫发现,自己双腿骨折,站不起来了,只能靠上半身爬行来拖动残肢一点点的艰难移动。
就这样,靠着难以置信的毅力,在人烟罕至,白雪皑皑的大森林中,马拉斯耶夫喝雪水吃树皮,还要小心躲避着陆续从冬眠中醒来的野兽,顽强的爬行了18个昼夜,终于爬到了一个村落,被一个捡柴火的男孩发现。
换了一般人,故事到这里就可以体面地结束了——养好伤后,光荣退役,去其他后方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
马拉斯耶夫本人和根据他的英雄事迹改编的小说《真正的男人》插图
当然,马拉斯耶夫可绝非常人,他装上假肢后,玩命地锻炼身体。经过一年多的磨,1943年6月,他顺利通过了各项测试,竟然再次坐进了驾驶舱,迎战德军保卫祖国。
两个月后,在一次空战中,马拉斯耶夫还神话般地完成了一次“三杀”——一举击落了三架德军战机,并在油料耗尽之时成功返航。
而且,正如前面说的那样,马拉斯耶夫在卫国战争中的战绩,有2/3是在他截肢后重返蓝天时完成的。战后一直在苏联空军系统工作,培训了大量优秀飞行员,干到了60多岁才退休。
更厉害的是,马拉斯耶夫玩命地战斗和工作,竟然没有太影响到身体健康。他2001年去世,享年85岁,远高于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68岁)。
1948年,在空军特殊学校学员的训练营中担任航空训练科长的马拉斯耶夫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二战时的螺旋桨飞机跟现在的讲究“4S”的超音速,甚至超高音速喷气式战机,没有啥可比性。
如今的战机无论看高度还是速度,这都几乎已经达到人类生命承受的极限,自然对飞行员的身体要求也有了诸多看似异常苛刻的要求,别说是截肢人士,就算有个伤口,都可能被撕裂造成机毁人亡的损失。
所以,二战时代的一些英雄事迹,在具体操作上,并不具有直接的复制性,但马拉斯耶夫们的精神,则永远激励着后人。
挂着金星勋章的阿列克谢·马拉斯耶夫
第二位,弗拉基米尔·拉夫里年科夫。他的经历,几乎就堪称真人版的“抗德神剧”。
红海军能上岸,红空军,下地照样打得欢实。
1942年夏的一次空战中,他击落一架Me109后,发现那个飞行员从飞机残骸中安全地逃了出来; 于是,他也降落在附近,硬是在树丛中找到了那个德国人,开始肉搏。
拉夫里年科夫直接徒手将其掐死,然后才心满意足地驾驶战机,飞回了基地。
弗拉基米尔·拉夫里年科夫(1919一1988),1971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43年,拉夫里年科夫在一次空战中重伤被俘,随后被德军各种酷刑招呼了一遍,就是啥都不说。
德军一怒,直接把他和一众苏联战俘押上了开往集中营的火车。
没成想,就在火车上,这个看似已经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战俘,却突然恢复了体力,带着身边的其他囚犯,一起放倒了数个德国士兵,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下去。
很快,他找到了“夏伯阳”游击队,并作为游击队员继续和德军战斗,直到两个半月后,遇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队,经过一番严格的审查,又重返苏军。
从德军那里虎口逃生,在游击队大放异彩后,他拒绝了组织上的休假,在重返部队第一周,就急不可耐地打下了一架He 111重型轰炸机(这个战机下面还会提到)。
在苏军中,被俘者的经历,也几乎没有影响下属、同事和上级领导对他的信任和敬佩——1943年冬季,拉夫里年科夫刚回归苏军不到一个月,就被任命为苏军十大王牌歼击航空团之一——近卫第9歼击航空团的团长。
照理说,一名团级指挥员就应该安安稳稳地在指挥所里运筹帷幄——可拉夫里年科偏不!
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又找机会上天打下了6架,直至1944年夏,被组织上彻底禁飞为止。
整个卫国战争中,拉夫里年科夫无论是被敌人俘虏,跳车越狱参加游击队,还是返回蓝天继续作战,一直坚强乐观,努力保持着充沛的体力,怀抱着必胜的坚定信心。
跟他接触过的人,都能感觉到,这个身材敦实的小个子男人,浑身散发出的那种强大的生命力和精气神。
另外,拉夫里年科夫的经历也说明,曾经被敌方俘虏过的苏联军人,会遭遇组织上各种折磨、打压和边缘化的说法,其实也不一定就通用。
做过俘虏的拉夫里年科夫共获~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6枚,红星勋章1枚,奖章多枚;1971年晋升空军上将;1977年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民防副司令兼参谋长。其经历被编入了苏联中小学教材,来激励和教育“祖国的花朵”。
至今,拉夫里年科夫的家乡波奇诺克市还矗立着他的铜像。
第三位,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
他的经历,堪称“抗德神剧”的plus版——带着一群苏联战俘,从集中营里开着德国轰炸机回到苏联,还随身带了绝密的导弹材料。
德维塔耶夫和他开走的携带V-2火箭设备的He 111
1944年7月13日的空战中,27岁的德维塔耶夫驾驶的P-39眼镜蛇战斗机被德军击中,他紧急跳伞后落到了德占区,成了德军俘虏。
美苏飞行员亲切合影——身后是美国援助的P-39,因为事故率高,美飞行员不愿意用,给苏联后,竟然用了都说好
德维塔耶夫随后被带到了罗兹集中营,接受德军的强力审讯。
他假装脑子被震晕,说话颠三倒四,“交代”的信息全为自己的胡编乱造。
不过,审讯德维塔耶夫的德国人还是一丝不苟地认真记录了下来,并进行了整理存档。
战后,德国人手中的这些档案也成了为德维塔耶夫洗刷冤屈和撇清“叛国”嫌疑的一大例证。
德维塔耶夫的战俘资料卡
不久后,维塔耶夫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俄罗斯电影《德维塔耶夫:逃离地狱》中,德维塔耶夫被俘后,被相对文明的德国空军大队交给了党卫军审讯
这个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素以“高效”虐杀苏联战俘著称,维塔耶夫自知凶多吉少。
幸运的是,在这里,有位集中营的档案登记员主动帮他改了身份~从苏军飞行员,变成了“在基辅附近被德军抓获的中学教员,斯捷潘·尼基坚科”。
不久后,德维塔耶夫被转移到德国最北端的乌瑟多姆岛(如今一部分已经属于波兰领土)佩内明德火箭中心,当劳工,做苦力。
被德国人驱使着当牛做马的时候,德维塔耶夫一直认真地观察、记录着任何可供逃命的线索。
他还陆续找到了9个志同道合的苏联战友一起行动。
他们研究后决定——直接开走德军战机,飞出这个基地。
《德维塔耶夫:逃离地狱》中,德维塔耶夫和他的战友们
最终,德维塔耶夫将目光放在一架德国亨克尔He-111重型轰炸机上~它的机身空间很大,可以装下十几个人。而且,火箭基地的这款属于改装版,用于测试V系列导弹,上面被安装了一些特殊的设备,还存有一些机密数据,开回去,肯定有大用途。
但是,德维塔耶夫是开战斗机的,从来没接触过轰炸机,而且他也不认识德语。这个德国重型轰炸机,对他来说,十分陌生。
1945年2月,他硬是凭着自己的暗中观察和队友们的帮助,掌握了这门救命的手艺,真的找机会把He-111开了出去。
很快,德军出动了金特·霍博姆中尉为首的战机编队进行追击,但最终也没能追上这群偷飞机的“战俘”。
后来据解密,关键的一点还在于,负责追击他们一行的金特·霍博姆中尉以“云层太厚,瞄准困难”为由,并未打下苏联战俘们开走的He-111。
《德维塔耶夫:逃离地狱》中的金特·霍博姆中尉,2002年6月,德维塔耶夫去世前5个月,两人还友好的见了面
在穿过波罗的海沿岸飞行了约400公里后,10人终于抵达苏军控制区。
很快,他们遇到了苏军的防空炮火,情急之下,德维塔耶夫在厚厚的积雪上进行了硬着陆。
最开始的时候,苏联方面对这10人充满了警觉和敌意。
被俘虏期间自学成才,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冲破重重封锁开回了德国佬的一架大飞机。
而且,这架He-111并非普通轰炸机,而是经过改装过的,配合导弹发射的实验用战机,涉及德方重要军事机密。
你们当自己是长翅膀的天使啊?蒙谁呢?没有德国人的合作,这是真上了天啊。
电影《德维塔耶夫:逃离地狱》剧照
经过了三年多的调查审讯,直到1948底,苏联第一枚国产弹道导弹P1试射精度合格为止,德维塔耶夫才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至于这期间他在干什么,在德维塔耶夫被“平反”后出的回忆录《逃离地狱》中,也只是非常隐晦的用“被组织上安排劳动”这句简单的话一带而过。
而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这段“神秘时期”德维塔耶夫一直都被按照“失踪人员”处理,谁都不清楚他的下落,甚至连德维塔耶夫的妻子也说,自己几乎已经认定,丈夫早就阵亡在了前线,都准备改嫁了。
德维塔耶夫的自传《逃离地狱》
从1949年起,德维塔耶夫在喀山河港担任中层干部。虽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嘉奖,英雄身份不被承认,但也并不像一些传闻中说的那样,在劳动营里做苦力。
到了1957年,在“苏联火箭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的亲自干预和作家扬·鲍里索维奇·维涅茨基的四处奔走之下,德维塔耶夫才被平反。
同年,德维塔耶夫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并被赫鲁晓夫主席亲自授予金星奖章和列宁勋章。
而其余几名一起同德维塔耶夫驾机逃回的战友,除了阵亡的5人外,也均恢复了名誉,受到了应有的嘉奖。
接下来的岁月里,德维塔耶夫还陆续获得了2枚红旗勋章,1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1枚二级卫国战争勋章、东德的祖国功勋勋章以及一些于发法西斯战争有关的纪念章,一直活到了2002年,四代同堂,以85岁高龄去世。
1960年代的德维塔耶夫全家福,他胸口佩戴的,就是和苏联英雄称号一起颁发的金星勋章
长期流传的一些所谓的德维塔耶夫做苦役,剩下几名“逃亡者”被内务部当作“叛徒”、“间谍”枪决等等,那都属于妥妥的谣言。
很明显,在战时的非常状态下,国家可以暂时屏蔽10个甚至100个英雄,但绝对不可容忍內部出现一个敌人。
特别是内务部人民委员会的“蓝帽子”们,严密审讯和甄别,总是令人不寒而栗,这其中,确实搞出过不少冤案。
好在,真正的英雄,总归会得到组织的认可,人民的纪念。
1960年代,喀山当地的《苏维埃鞑靼报》对德维塔耶夫的报道——个热爱家庭和国家的理想苏联人榜样的形象
而至于那三年多,德维塔耶夫究竟在哪里,干了什么?为何直到苏联导弹试射成功才重获自由?至今尚未解密。
也可能,德维塔耶夫“被失踪”的那些年,更像在服从组织安排,遵守保密纪律要求,而并非单纯是对他英勇事迹的粗暴否定。
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发现,跟美国的一些“人造英雄”相比,二战苏军很多真人真事,其实更显经典。
可惜的是,除了第三位德维塔耶夫的事迹在2020年被搬上荧屏外,其余几位,大都随着苏联的不复存在,几乎被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已经很少再有人提及。
虽然苏联打赢了卫国战争,但搁不住它阳寿有限,竟然说垮就垮了,再加上由西方主导话语权的新闻影视行业的选择性演绎,这就有了后来人们对“苏军”的轻蔑化和“黑化”。
不仅如此,甚至所有与苏联相关的理念和事物,都逐渐成了西方各国跃跃欲试要去踩上两脚的“泄愤对象”;而相关的正面事迹则被有意无意的张冠李戴,比如,开头说到的“美军解放奥斯维辛”。
其实,一些时候,西方电影丑化的,可能就是它们惧怕的;拔高的,是它们缺少的;同情的,往往正是它们虐待过的;而这些意志和身体一样“强壮”的苏联英雄们,则是它们永远不愿提及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意志和身体一样“强壮”:二战中,几位异常“硬核”的苏军飞行员 https://www.bxbdf.com/a/1699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