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乐可有更多维度|门外弹乐-赏乐帮真的可以提现吗

文/梅明蕾(媒体人,爱乐者,读写驳杂,多凭兴致。)

马勒与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谁更有深度?《哥德堡变奏曲》朱晓玫与郎朗谁弹得更好?瓦格纳与布鲁克纳谁更伟大?肖邦是否最擅长Rubato(演奏速度的伸缩处理)的钢琴演奏家?类似话题,常常出现在我所在的一个古(经)典爱乐者微信群里,而且不乏群友各执一辞、唇枪舌剑的时刻,甚至偶尔还因兴头上的出言失礼伤了和气,不免令人尴尬。

微信群里的列位职业各异: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乐团退休的演奏员、法律学者、媒体人、翻译工作者等等,不一而足。专业音乐人不说,业余的爱乐者中,多半都“发烧”得可以,或饱赏自巴洛克至后浪漫时期作曲家作品的黑胶(唱片)、蓝光(碟),精读过大部头音乐专著,还有打小就习得一种乐器至今仍在业余交响乐团中兴致勃勃;此外,也少不了专注于音响装备的乐迷,在他们眼中,一根连接线都有道不尽的讲究,似乎机器的分量远远大过了音乐内容,或有舍本求末之嫌。

也许正因如此,在讨论音乐话题时才众声喧哗,互不买账。如业余乐迷在专业人士面前少有自悲或发怵,甚而至于更加理直气壮、侃侃而谈,一副真理在握的口气。确实,有饱赏碟片,饱读经典的经历和底气,加之表达畅然,雄辩有方,专业人士一时表面处于下风也是常有的事。更不说怀有偏爱的各路英雄加入进来,总会形成不获全胜誓不收兵的热闹局面。每每这时,一向潜水的我总是边观战边自问:赏乐的这码事真有争辩的必要?

一次,一个群友发上来一个帖子,分别是匈牙利著名钢琴家席夫和旅法华人钢琴家朱晓玫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视频。顿时假想此时若有好事的群友抛出二人孰高孰下的话题,我该如何回应呢?席夫当然是无可争议的大师级演奏家,而且他学过古钢琴,精心钻研过巴赫作品,其演绎的巴赫、海顿作品特点彰显,音色极佳,充分发挥了现代钢琴的魅力。朱晓玫自有实力,且以演奏巴赫及《哥德堡变奏曲》名世。但相比她的同龄人席夫,其独特的个人经历更为世人所知:1966年后被送到河北张家口劳动锻炼五个年头,其间不弃理想追求,除在桌面上苦练指法,又在一台缺了琴弦的钢琴上偷偷研习,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走出国门开始了专业学习并拿到学位,后来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一步步走向世界。若按惯常的评价标准,席夫自然占上风。但朱晓玫的演奏中毕竟渗进了由其个人经历所化育而成的人生体悟,连同她对巴赫音乐独到的理解和诠释,令其演奏生成出独特的价值。这也就是她得以从一个小小的圈子向外发展,至今足迹遍布欧美、亚洲和澳洲,她的唱片也开始在一些主流唱片公司出品的深层原因。

由此可见,当评价有了新的维度,结果便不似线性的高下、强弱、优劣那般简单划一,赏乐作为一种审美体验,也为爱乐者带来多层面的享受。大家熟知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一段著名的小提琴SOLO,当初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专请犹太裔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来演奏。其实这首曲子技术上十分简单。但有人说,这首乐曲一定得听帕尔曼,犹太小提琴的每个音符都浸满心酸,定非其他民族所能做到。更有法国作曲家梅西安的名作《时间终结四重奏》,如果你不清楚这部作品创作首演于二战时期纳粹的集中营里,怎可能对其作出更到位的赏析。也正因音乐具有高度抽象的“空筐性”,同一首乐曲便可装进各个不同、丰富多彩的干货,为爱乐者的偏爱提供了理由,赏乐才有更多深入理解的维度。

就此而言,赏乐便没有所谓业余和专业之分,或有赏乐品质高下的区别。谁听得多,读得透,理解独到,触类旁通,谁就能辨识更多通往音乐幽深处的门径,获得更多满足感。当然,专业音乐人毕竟受过系统而正规的训练,并有一技之长,因此,类似“肖邦是否最擅长Rubato的钢琴演奏家”的专业话题,还是他们最有发言权。此外亦表明,业余和专业、包括更多爱乐者,由于其经历、训练和擅长不同,侧重和目的也不一样,在聆赏同一部音乐作品时,有共鸣更好,各抱己见、自说自话也再正常不过,起码犯不着为此非要争个一清二白、水落石出不可。

【编辑:贺方程】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赏乐可有更多维度|门外弹乐-赏乐帮真的可以提现吗 https://www.bxbdf.com/a/154643.shtml

上一篇 2023-08-24 00:16:54
下一篇 2023-08-24 00:20:32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