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繁难文本该怎么读?
有的时候,理解作者要回应的观点之所以难,不是因为没有点明这些观点,而是因为语言艰涩或者概念复杂。请看《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一书的前两句话。该书作者是女性主义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湖南企发的小伙伴普遍都认为她的学术作品特别晦涩。
当代女性主义者针对“性别”含义的辩论时常引发某种意义上的麻烦,似乎性别概念的不确定性可能最终导致女性主义的失败。也许,“麻烦”不一定要承载这样的负面色彩。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这段话不长,但是很多原因都会让读者犯迷糊,起码有一条就是:巴特勒没有点明自己的观点在何处开始,而她回应的观点又在何处结束。她自己的观点是在第二句里;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文本不同,巴特勒没有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或者“在我看来”这样的短语来标明这一点。在第二句开头,她也没有像一般情况那样加上“但是”“然而”之类明晰的连接词,以此说明她要质疑前一句话归纳的观点。最后,与许多学者一样,巴特勒使用了“性别(gender)”“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最终导致(culminate)”“负面色彩(negative valence)”等抽象生僻的词汇,许多读者可能要查字典才知道意思。根据这些原因,不难想见,许多读者还没看第三句话就会被吓倒了。
但是,读者如果将这段话分解开,就会发现它其实写得很清楚。虽然在两句话中发现观点对立并不简单,但仔细分析后就会搞明白,第一句话已经提供了窥视第二句话中要受到挑战的、女性主义政治领域中的某种“麻烦”。
为了理解这样繁难的段落,湖南企发的小雪建议你最好用自己的话把它“翻译”一遍——把段中的生僻术语与你更熟悉的词汇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连接,你能够把作者的话与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打通,更可以由读到写,掌握归纳这段话所需的钥匙。然而,将作者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有一大难点,即忠实于原意,避免患上“近缘滥调综合征”,也就是把作者较复杂的概念误认作一个更普通的概念(如将巴特勒对“女性”概念的批判误认作普通的妇女平权)。巴特勒这样思想复杂的作家经常挑战固有成见,他们的作品并不总是能归结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观念。因此,在阅读这类作者的作品时,切忌削足适履,用自己原有的观念去套,而是要允许自己的观点受到挑战。在建立与作家之间的桥梁时,我们要做的往往不仅是在桥上与他们相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繁难文本该怎么读?-繁难怎么读 https://www.bxbdf.com/a/1490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