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算错别字,顶多算书写笔顺不规范。
从书写传统和书法的角度来讲,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些常用字笔顺是错的,但是依然对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影响。
但是这种笔顺对于书法和汉字文化的继承来说,就有问题了。笔顺不对很容易造成汉字结构不好看的问题。笔顺不对有时候会引起连笔不对,然后行书和草书字型会很怪异。
书法笔顺和通用笔顺不一样的例子。
“右有友”这一组字都带“右手”部件,就是起笔的一横一撇,这个部件甲骨文中是

这个字最早写作“又”,又就是右的初文。右有友又,全是同源字,不仅字形有联系,意义也有联系,而且读音相近。
右是又的分化,多了一个口表示右边。
有是右手提块肉,表示“有货”,有肉吃。
友是两只右手,手拉手,好朋友。

除了友字发展有点不正常,后世不知道怎么变成了左手拉右手,其他汉字笔顺在书法中一直传承至今。
右的一横一撇中,短划——撇是画的手掌,长划横是画的手臂。而在又字中,这笔撇就是㇇,这一横变成了㇏,所以想不通右字笔顺的同学们,想想又字怎么写就好了。

右字撇是手掌,横是手臂。而对于左字,撇是手臂,横是手掌。

所以对于“有右左”等和左右手有关的字,书法有句话叫“横长则撇短,横短则撇长”。“横长则撇短”指的是写“有右”两个字的时候,要写长横短撇;“横短则撇长”指的是写“左”字的时候,要写短横长撇。

同样,因为左右二字起笔的不同,在草书中连笔的地方大不一样。如果笔顺不对,连笔方向跟着错,这就写了错字,平时生活无所谓,但是写书法就有点闹笑话。

第二个例子:
必须的必,笔顺是什么?
心+丿?
我们来看看名家草书:

我这里截取的是笔顺最明显的三个字体。
大家可以看到,右军大人,智永法师和米癫子三位草书大师的笔顺都是先丿再㇃,接着从打三点,打三点的顺序是上左右。
这就涉及到必的造字问题。
我们来看汉隶:

必字很明显是对称结构。中间一把叉,然后三点对称分布。根本就不是心+丿。
事实上,必字是由中间的柲+八构成。
必是柲的本字,甲骨文中是

画的就是兵器的手柄,八相当于是个声符。
必在早期的文字还有:

可以看出,必字都是八字中间画了个兵器样物件。
兵器样物件的字,包括戈、弋和必,写法都是先把兵器画好了,最后点上面那一下(戈头?)。所以必字就是先丿后㇂(严格说是斜勾不是卧勾),接着是顶上一点,然后左点,最后右点。
88年版的通用规范,有好些常用字和古代传承笔顺不同,那版笔顺批评声很多,好些字在后来97版中又改回去了。我们八零后这一代刚好学习的是那一版笔顺。我们并不知道其中有些笔顺是“错”的,所以现在看到改回去的正确笔顺有时候会觉得懵。
比如:
万和方,下面部分应该先写哪个笔画?
现在已经改回来是先横折钩再撇,但是我们小时候学的笔顺是先撇再横折钩。先撇还是先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看看古字就完全可以确定先写那一笔:

这两个字,和上面一横相连的都是横折钩,所以先写横折钩,再写一撇。
万字自行起源还未有定论。万字下面部分看起来很像人字,有说是跳万舞的万人,殷商的祭祀风俗中,有一种祈雨的舞蹈叫万舞;也有说是丏字的异体字。
方字最早写作

是个象形字,后来才改为在刀字上面加一横,用刀的锋芒来表示方方正正。
我写方和万字是改过笔顺的,这两个字最奇特的地方是先写撇和先写横折勾的时候,这个写下部分的感觉完全不同,先写横折勾更好处理那一撇,更容易把这两个字写漂亮。
再看简帛体

和甲骨文一样,方字都是三笔。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见古人写方字写成如下形式:

方字写得像个才,当然,草书中才字不像这么写,方和才草书还是可以分辨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汉字的书写不按照笔顺就是「错别字」吗?倒笔画对字真的有影响吗?(写字没按顺序行吗) https://www.bxbdf.com/a/661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