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也不敢告诉她,关于陈丽华的死讯
文:林锦鲤的鱼缸
图:网络/侵删
商业电影打得不开开交之际,一部良心片仿佛无人问津。
《又见奈良》,一部反映日本战后遗孤的故事!
题材很沉重,却节奏轻快。原来再重的伤痛都是可以一笔带过的!
在想哭与不敢哭之间徘徊的情感,人生百味,各有思量!
有位女士,中文名叫陈丽华,日文名叫木村明子。
离开中国的时候是1995年,约莫五十岁,她是一名战后遗孤,回去日本寻找亲人的。
起初,与中国的养母保持通讯来往!
后来,她失联了!
她的中国养母陈奶奶,年逾古稀,坚决动身前往日本寻找女儿。
陈丽华居住的城市,
日本奈良。
01
上个世纪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施行移民策略,向中国东北派遣三十三万农民,史称开拓团。
日本战败后,开拓团被军方抛弃,在撤退与遣返期间,4000多名日本儿童遭到遗弃,被中国东北家庭收养。
陈丽华,就是这样回到了日本!
故事就是从另一位遗孤二代小泽帮助老邻居陈奶奶寻亲开始。
期间遇到了退休警察一雄,这个临时组建的寻亲三人组一起经历了陈丽华走过的足迹。
陈丽华在哪里?
生活在奈良的日本遗孤都有日本名字,而丽华的日本名字陈奶奶并不知道。
你说陈丽华,他们会反问陈丽华是谁?
开吊车的山田师傅,深山里的遗孤夫妇,丽华曾经的日本女房东,寺庙里的聋哑工人。
一个又一个的地方拜访,真相渐渐清晰。
陈丽华的日本名字叫:木村明子,“明”是她中国养母名字里的一个字。
四年前,她死在了奈良的一间出租屋里。
一雄和小泽没有把结果告诉陈奶奶,在她回国之前,陪着她一直“找”下去。
02
通过这一场寻亲之旅,影片带领观众看到了日本社会的另外一面。
小泽的父母作为遗孤一代曾在日本居住过几年,亲生父母已经去世,又被亲戚所不容,最后仍然决定返回中国定居。
小泽在日本成长、工作,因为她是中日混血口音也不纯正,遭到了前男友父母的嫌弃。
住在深山里的遗孤夫妇,在家里安装了大锅收看中国的电视节目,还给前来拜访的寻亲三人组表演了一段《智取威虎山》。
而他们出生在日本的女儿,完全不懂中文,好奇地看着父母与陌生人侃侃而谈。
在日本老板娘那打听到的,丽华的日文水平很差,还被怀疑过手脚不干净而遭辞退。
她在日本的生活如此艰难,却在信里对养母报喜不报忧。
几乎所有的遗孤一代、二代在日本社会都成了边缘人,他们是孤独的,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
唯有彼此抱团取暖,有甚者干脆和小泽的父母那般,直接返回了中国这个“异乡”。
“异乡”才有他们熟悉的味道与亲友,才有最强烈的“归属感”。
待到三代、四代成长起来,才能真正融入日本社会。对外,他们依然不敢提及自己的身份。
他们这样的人,依然不会被视为真正的日本原住民。
03
战后遗孤是个特殊的群体,导演鹏飞用一个寻亲的视角,来控诉战争的残酷。
战争让那群日本人远离故土,导致骨肉分离。
重返家乡,等待他们的是一切茫然的未知,就如尘埃一样渐渐无声消逝。
除此之外,影片还反映了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爱与善良。
陈奶奶是母爱无声的代表,从收养陈丽华开始,她便将她视作亲生。
中日建交后,她又义无反顾地让养女返日寻找亲人。
养女失联后,不顾七十高龄孤身前往奈良寻找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最后,谁也不忍打破她期待重逢的“美梦”。
陈奶奶或许心里已然有数,但她的潜意识里仍然觉得只要没消息,便是好消息。
他常常说小泽像他的女儿,但他的女儿已经好久都不曾给他来封信了。
他帮助陈奶奶寻亲,一是出自陌生人的善良,二是觉得自己还有事可做,三是作为一个父亲能感同身受。
他和陈奶奶语言不通,却通过交换彼此孩子的照片很快熟络起来。
在这段过程里,一雄会觉得自己是鲜活而有生气的,待到陈奶奶回国,他一定又会变回那个孤寂的老头儿,或有一日会不为人知地孤独死去。
04
影片最后长达十分钟的镜头,是寻亲三人组默默地在路上走着。
彼此心照不宣地流露出淡淡的暖意与哀伤。
临时的友谊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有的人情绪得到了宣泄,有的人感受到了关爱。
陈奶奶带着一台相机,去哪都喜欢拍照,最后却被小泽发现没有装上交卷。
小泽哭着说:“全都白照了,”内里含义应该是这一场寻亲“白找了。”
陈奶奶安慰她说,风景都在脑子里。
陈丽华由始至终都没在影片里出现过,但陈奶奶去过她曾经的住处,吃过她做过的甜甜圈。
她的一生都在陈奶奶的脑子里。
泪崩!
奈良的风景静谧又美丽,陈丽华再也不会听到了。
有人会问,在上个世纪那么艰难的年代,为何还有那么多家庭愿意领养日本遗孤?
战争有罪,稚子何辜!
天下所有孩子的哭声都是一样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谁也不敢告诉她,关于陈丽华的死讯-陈丽华的第一任丈夫是谁 https://www.bxbdf.com/a/1463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