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包拯为北宋名臣,以公正廉明,直言敢谏著称。
包拯二十八岁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建昌知县,但包拯父母,因为包拯任所路途遥远,不愿随他上任。包拯便请求朝廷,可以让他在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做官,以便照顾父母,故而改授安徽和州监税。父母又不愿让他离开,于是包拯干脆辞掉官职,在家专心照顾父母。直到十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守丧期满,包拯才正式步入仕途,任安徽天长知县。
正是在天长知县任上,包拯运用自己的智慧,巧破“牛舌案”,一时传为佳话。在北宋时期,耕牛是主要劳动力,伤牛、杀牛、吃牛肉都是犯法的。一天,一位农民来到县衙报案,说不知道什么人,把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割了。包拯略一思索,就对报案人说,反正他的牛现在没了舌头,也快死了,不如回家杀了吃肉,牛不是他伤的,这样不算违背律法。于是那农民回家就把牛杀了,不久,那农民的邻居就来告状,说农民私自杀牛。可是包拯却把邻居给抓起来了,说他就是那个割牛舌的人。一经审讯,邻居供认不讳。邻居与农民两家原本不和,于是邻居就想出这个办法,想要陷害农民。原来,包拯是在引蛇出洞。他知道,凶手割掉牛的舌头,就是想逼农民杀牛,如果农民真的杀了牛,那么凶手一定会来报官的。如今,果然如他所料,一抓一个准。
后来,包拯调任端州知州。端州有一种特产,就是文房四宝中的端砚,端砚举世闻名,端州每年都要给皇宫进贡一批砚台,以供御用。本来端州每年的贡砚,都是有定额的。可端州的地方官员,却于定额之外,成倍索要砚台,多出来的砚台,大部分被地方官们用来结交权贵,还有一部分被中饱私囊。端州的官员有离任的,还要带一些走。年深日久,这些都变成了潜规则。包拯上任后,严令当地砚工,只准打造贡砚,不许超额。包拯任端州知州一年,临走之时,没有拿走一方端砚。
此后,包拯奉旨进京,几经辗转,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主管纪检监察工作。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倘若目睹不法之事,遇有枉法之人,便要出来管一管。因为他弹章屡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此得了个“包弹”的称号。宋仁宗有贵妃张氏,素得圣宠,张贵妃为伯父张尧佐,向仁宗请求宣徽使官职。宋仁宗想要答应,就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和大臣们讨论。结果遭到包拯等大臣的极力反对,包拯抗辩不屈,唾沫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了,最后宋仁宗没有办法,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回到内宫,宋仁宗还把张贵妃给埋怨一顿,说她只知道要宣徽使,却不知有包拯在朝。
其后,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代理开封府尹,故而后世之人,皆呼包拯为“包龙图”。宋仁宗无子,立储一事,一直是他的心病。大臣们一直在劝他,说实在不行,可以从旁支宗室里过继一个儿子,可宋仁宗不甘心把皇位交到别人手里,这个事就僵持在这里了。包拯就因为数次建议宋仁宗早立太子,而被贬官外调,几年后,宋仁宗又把他召回京城,官复原职。其实宋仁宗的意思,无非是给包拯个警告,让他别老往自己伤口上撒盐,可包拯一见宋仁宗,还是叨叨立太子这点事。宋仁宗不胜其烦,直接问包拯,他认为应该选谁好。宋仁宗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再明白不过——他包拯这样积极,是不是想在新君面前立个“从龙之功”,好为子孙后代搏一个荣华富贵。包拯闻言,随即上奏道,自己年龄已经很大了,膝下却并无子嗣(包拯长子早逝,次子夭折,只有小儿子活了下来,这时小儿子还未出世。)。他知道陛下这样问他,是怀疑他的初衷,但他光明磊落,所言为国不为私。宋仁宗得到答复后,知道包拯心怀坦荡,并无恶意,很是高兴。
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三日,时年六十三岁的包拯,在枢密副使的任上病世,一代廉吏的一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包拯去世后,宋仁宗亲自前往其家吊唁,追封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并为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包拯生平简述-包拯的一生经历 https://www.bxbdf.com/a/1461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