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折旧的耗损可以从住户部门调整后可支配收入比重(2019年,66.2% 中国统计年鉴―2021, 共65.2万亿)vs. 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43%上下)之间的差距看出来,前者是宏观核算,后者是微观调查,前者的数据来源更多,有区别也正常,但是差别如此之大(约23%,相当于22.5万亿的国民收入)说明统计口径一定有差别。根据初步检查,住户部门核算“多算”23%主要来源于三项:
第一,住户部门增加值不透明。资金流量表(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收入达60.4万亿,这是税前收入不包括社保缴款或所得税,也不包括社保收入等转移支付。
“在初次分配环节,住户部门收入包括住户获得的劳动者报酬、财产收入净额,以及住户部门增加值扣除住户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缴纳的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包括个体经营户营业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和自有住房折旧”(资金流量表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 与住户调查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联系与区别)
其算法为:增加值(19.7万亿)-劳动者报酬支出(13.7万亿)-生产税(0.15万亿)+劳动者报酬(51.3万亿)+财产收入(4.4万亿)-财产支出(1.3万亿)。
估计固定资产折旧与自有住房折旧被算入了增加值当中。其中有多少是居民持有的固定资产折旧呢?有一个相关的数据是,2019年住户部门投资了11.7万亿在固定资产形成上,量级上来说,住户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有数万亿是可能的。
这就是66.2%(核算)和43%(住户调查)差距23个百分点的关键之一,固定资产折旧被统计局明确点出为两者的口径差异:
“从口径范围看,核算的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包含了固定资产折旧,而住户调查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净收入的概念,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从核算原则看,住户调查采用收付实现制,而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核算方法看,住户调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微观层面反映居民实际获得的,可自由支配的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的收入,而核算的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是从住户部门增加值开始,通过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而形成的。从资料来源看,住户调查通过抽样调查直接采集基础数据并推算总体,而核算使用的资料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国际收支等部门资料以及统计调查和经济普查资料,同时对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等进行了推算和调整。” (资金流量表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 与住户调查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联系与区别)
注意,在住户调查所得的收入中也包含“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为自身消费提供住房服务的折算价值扣除折旧后得到的净租金,而在核算的住户部门总收入中,折旧被加了回来,进而产生了差别。不知道折旧率采取了什么算法,目前我国有时采用15年作为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也就是6.7%的折旧率,有高估的嫌疑。(王萍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另外如果资产价格过高,这个折旧扣除也会高估。
这19.7万亿增加值中应当也有一部分计算的是个体户的利润,应该对应的是住户调查里面的“经营净收入”,住户调查里人均经营净收入达5247元,总量7.3万亿。这和增加值(19.7万亿)减去劳动者报酬支出(13.7万亿)余额仅6万亿产生了矛盾,可能个体户把绝大部分经营收入都算作劳动者报酬发给自己了,那么7.3万亿的大部分应该在13.7万亿中已经支出了。
第二,劳动者报酬虚高。上文说到劳动者报酬在核算的初次分配收入中达到51.3万亿,而住户调查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2019年仅17186元,总量为24万亿,即使当作这是税后收入,加上社保缴款与所得税等,约7万亿,总计31万亿,仍有20万亿的缺口。反而其他项目没有差这么多:住户调查中的转移净收入的5680元(总量为8万亿)和资金流量表里的转移收入7.6万亿没差多少;住户调查中的税后财产净收入2619元(总量3.7万亿),比资金流量表里的税前财产净收入3.1万亿还高0.6万亿。即使我们当作个体户的经营收入的7.3万亿全都是以劳动者报酬的形式发放的(同时做高了住户部门的劳动者报酬收入和支出),那么也有12.7万亿的缺口,占国民收入约13%。要知道,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与住户调查可支配收入一共也只相差23%,劳动者报酬和工资性收入不匹配一项就造成了57%(13/23)的住户部门核算“多算”。

第三,实物社会转移(5.9%)。如果仔细看资金流量表(非金融)里的住户部门收入来源,可以看到“实物社会转移”这一项,2019年达5.8万亿之巨,住户部门调整后可支配收入比重(66.2%)中的5.9%都来源于此,如果去掉这一项,住户部门调整后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60.3%。什么是“实物社会转移”呢?它指广义政府部门免费或以没有显著经济意义的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性货物和服务的支出。这些往往是“虚拟消费”,包括居民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获得的免费服务(我猜想估计也包含部分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得到补贴的服务,未来免费核酸是否也会计入其中?)。也就是说这些服务并不会被住户调查所捕捉到,因为很难在调查中衡量被访者使用了什么免费服务,住户调查中的虚拟消费仅仅包含了虚拟租金,毕竟房子的大小还是可以观察到的。
5.9%解释了26%(5.9/23)的住户部门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的“多算”。
至此,22.5万亿的差额,已经全部有了归属。22.5万亿 = 12.7万亿劳动者报酬虚高 + 5.8万亿实物社会转移 + 数万亿 固定资产折旧。可得住户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约为4万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2022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463 元,中位数 15560 元,透露出哪些信息?(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强城市) https://www.bxbdf.com/a/1343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