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婴儿高铁上哭闹女子和宝妈对骂#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并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4月23日,一名宝妈带着哭闹不止的婴儿乘坐高铁,引发另一名女子不满和抱怨。从视频可以看到,前排一名女乘客对着后座带娃的宝妈怒吼:“别吵了别吵了,不要带个小孩就不得了!”该女乘客称她本想睡觉,却因后排婴儿一直在耳边吵闹而影响睡眠。宝妈也不甘示弱,和这名女子互怼:“那你是个孕妇,你也不得了。”
“婴儿不是儿童,坐高铁耳朵不舒服会哭闹,他们自己控制不了,父母的安抚作用是有限的。”“对妈妈多一些包容吧,小婴儿有时候真的是哄不住,又不是那种父母不管的熊孩子。”“婴儿不懂事,妈妈也可以不懂事?打扰到别人应该道歉,这是请求别人包容的前提。”“我见过高素质的会把孩子抱到车厢连接处”……从网友们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婴儿哭闹行为表示理解,但却对两个大人孰是孰非存在不同认知。
有人认为,母亲带婴儿乘坐高铁原本就不容易,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也有人认为,婴儿在公共空间哭闹确实影响其他人,宝妈在接受善意的同时应该尝试做些事情来缓解这一情况。而在泺源君看来,两者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如果宝妈和女乘客能够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理解和包容,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一不必要的争吵。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高铁上婴儿哭闹是难以避免的现象,这并不是宝妈或者孩子的错。

(图片来源:星视频)
在陌生环境中,婴儿会感到不适和害怕,也就自然而然地哭闹。因为有这样的基本判断,大部分乘客对于婴儿的哭闹行为选择了理解与接受,甚至认为这样做才算是符合人之常情。因此,当这名女乘客愤而站起,指责宝妈的失职时,大部分人对女乘客的行为表示不满,觉得她太缺乏同理心。
但如果换位思考,从女乘客的感受出发,或许又能理解她做出这一违背“人之常情”行为的原因。

(图片来源:微博)
从视频中可以发现,这名女乘客是一名孕妇,先不论孕妇怀孕期间更需要休息这一现实,即使是普通乘客,大家偶尔也希望能在高铁上休息甚至是睡上一觉。但如果周围有很大的声响,自然会影响到乘客们这一要求。
“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文明教育,尤其是在密闭的公共空间,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持良好的环境,这既是尊重别人的权益,也是保障自己的权益。因此,我们也必须承认,不管理由多么充分,高铁上婴儿哭闹确实侵害了其他乘客的权益,别人提出异议也具有正当性。
泺源君相信,乘坐过公共交通工具的人都遇到过孩子吵闹的情况,但因此造成与宝妈“对骂”的现象并不多。这说明,双方在看待这一问题时,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没有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与包容,更没有真正换位思考。
实际上,面对孩子在公共空间哭闹等情况,许多宝妈已经给出了解决办法。
去年9月,王女士带着只有20个月大的宝宝从山西乘飞机飞往吉林,因为担心孩子哭闹不止打扰其他乘客,王女士就提前准备了糖果、耳塞、手写小贴纸等小礼物,送给飞机上的其他乘客。王女士的这一举动,受到了同机乘客的赞许,大家也更愿意体谅与帮助这位独自带娃的宝妈。

(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当然,王女士的经验是个例,并不是要求每个带孩子的父母都要做到这种程度。但这依然提醒大家,没有人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孩子的吵闹,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仍要考虑孩子对其他乘客的影响。同理,作为普通乘客,也应该尽量理解与包容宝妈们的不易,更加心平气和地与孩子的父母沟通,通过更加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此外,除了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多体谅对方,更重要的是推出更多可供选择的高铁乘车服务。比如,铁路部门最近推出的“静音车厢”服务,该车厢内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40%,乘务员提供一对一的到站提醒服务,旅客也需要配合遵守“静音”约定。那么,有休息需要的乘客就可以优先选择“静音车厢”进行乘坐。也有人建议,可以设置“母婴车厢”,给带孩子的乘客使用,因为大家情况相似,彼此能相互理解和帮助。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红昌也认为,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旅行途中的舒适、安静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对“静音车厢”“儿童车厢”“母婴车厢”等的需求。因此,设立多类型车厢的建议,对铁路部门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运输人性化、精细化服务会起到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极目新闻、中国之声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婴儿高铁上哭闹引乘客与宝妈对骂?请双方都多些理解与包容-高铁上的宝宝 https://www.bxbdf.com/a/1204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