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22时58分,夏至节气到来,标志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天。夏至之际,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热月份最旺的时候。随着夏至日的到来,北半球的各个角落都会迎来一段漫长而充实的白昼时光。因此,夏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也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此外,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人们会发现一种神秘的现象,称为“无影之姿”,这种现象非常有趣。夏至时,北方气温最高,而南方温度最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作为国内唯一的历书编算机构,承担了《农历的编算与颁行》国家标准的起草和颁行任务。那么,我国的夏至是怎么开始的呢?夏至所呈现的现象有哪些令人着迷的特点?夏至前后天气有何不同?夏至是否为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季节?在天文爱好者眼里,夏至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6月20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
盛夏时节,荷花绽放

1、夏至的现象是什么?
据王科超介绍,在天文学领域,夏至指的是太阳的地心视黄经为90度,此时太阳沿着其轨道向北移动,直至距离赤道最北端。地球上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
在北半球的各个角落,当夏至日到来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正午的太阳最高,垂直物体的阴影最短,而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则会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无影之地。冬至日则相反。随着那一天的到来,太阳开始向南旋转,因此北回归线穿过的区域被称为“太阳旋转之地”,例如汕头、从化、桂平、墨江、蒙自等地。在夏至正午这段时间里,这些地区还会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人们习惯于使用“无影”来形容太阳从天顶直接照射而来的情况。此时人们看到的是白天的景象。在夏至黄昏之际,北半球的居民将亲眼见证一年中最为持久的黄昏降临。
夏至时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极夜。

2、极昼
据《尚书[gf]2027[/gf]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月中,日月,以殷仲夏末。在仲夏的阳光下,繁星闪耀,永不熄灭。日长,星明,以正仲秋。在夜幕中,星光闪烁,预示着深秋的到来。夜长,火赤,以正夏初。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一般认为,此处所指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季节被视为“二分二至”,分别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我国古代最早确立的节气。“日永”和“日短”分别代表着一年中最长和最短的那一天,这两个时间单位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日中”与“宵中”皆指日夜长短相等的时间间隔。古人在这一时节常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他们对天地神灵的敬仰之情。四颗(组)耀眼的恒星,分别代表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黄昏,它们在正南方的天空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是在《尚书禹贡》篇记载下关于夏历七月初一为夏至的说法。在商周时期,中国古人运用土圭测影的方法,揭示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与太阳正午时的日影长短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首次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另外还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记述,通过观察北斗七星判断季节。
圭表模型

3、日出之初,日落之时,夏至日是否为最早?
既然北半球的夏至日白昼时间最长,那么是否可以说日出时间最早,日落时间最晚?这个问题一直是天文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据王科超解释,我们所采用的时间系统与此相关,但通常情况下,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他说,根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夏之正也,昼则朝之曰旦。真实的太阳运动所决定的时间被称为真太阳时,它标志着太阳的开始和结束。根据这种方法计算出了正午时刻和午夜时刻的真光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在真太阳时系统中,夏至日这天确实是日出最早且日落最晚,但由于真太阳时的不均匀性,我们日常所用的是以假想的太阳平均运动为依据得到的平太阳时,以此作为我们的民用时间。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值叫作时差,由于时差的存在,如果以我们当前通用的民用时间为标准,在真实生活中通常并不会在夏至日当天出现日出最早、日落最晚的现象。”当然,对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区域而言,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北极圈内,夏至日的全域日不落,因此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4、夏至是否为一年之中最为炎热?
夏至是否为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王科超表示,“最热的时间一般是夏至后一个月的三伏天。”“天太热跟太阳大小没关系。其实,太阳是一颗正处于主序星阶段的中年时期的恒星,这一阶段的太阳燃烧稳定,体积变化非常小,因此在一天里,甚至一年里,太阳自身大小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
随着夏至的到来,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延长,白天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增加,同时照射角度也更加接近于垂直于地面的角度,与冬季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在此条件下,一年中大部分地区都能接受到充足的日照。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当地表单位面积处于夏至时,太阳辐射能量达到了最大值,大约是冬至日时的三倍,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这个比值也随之增大。此外,夏至日昼夜之间日照强度最大,而在其他季节中这种现象并不明显。因为太阳辐射的接收数量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它是导致四季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北半球最热的时间并不是在夏至,而是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因为气温的变化还受地表热量收支平衡的影响。”在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地面所吸收的热量仍然超过其所释放的热量,导致地面温度持续上升,这段时间恰好对应着传统历法中的“三伏”,从而形成了北半球“三伏天”的高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所释放的热量逐渐超过了其所吸收的热量,从而导致气温逐渐下降。
5、初伏之日,正值七月十一日
我国古代所采用的“干支历”是一种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匹配而成的60组名称,用于记年、月、日、时,以循环使用的方式。
按照传统历法的规定,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被视为末伏,这便是“三伏天”的由来。
从庚日开始,三伏天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0或40天。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三伏天是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天。据天文年历显示,今年的“三伏”天共计30天,其中包括2023年7月11日初伏、7月21日中伏、7月31日末伏以及8月10日出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夏至的“无影之姿”,一年中最热的时刻已到来?(无影之中是什么歌) https://www.bxbdf.com/a/1185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