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经正式开启,但对不少新能源汽车厂商和消费者来说,这个元旦却并不那么友好:从2023年开始,延续了13年的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补贴取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能源汽车厂商少了一笔现成的收入,这有可能导致它们从车型的终端售价上把这部分损失“找”回来。换句话说,元旦后购车,消费者可能要多花钱了。
那么,“后补贴时代”的中国新能源市场,该何去何从呢?
后补贴时代,买新能源车要多花多少钱?
中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已经延续了13年,我们在2023年1月1日之前购买新能源汽车,执行的实际上是补贴后价格。对新能源厂商和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个补贴并不算少。

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有一个计算公式:单车补贴金额=里程补贴标准×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调节系数×车辆能耗调节系数。
算起来非常复杂,简单来讲,2022年新能源汽车国补标准是这样的:纯电车型续航大于等于300km小于400km的,每台车补贴金额为0.91万元;纯电车型续航大于等于400km的,每台车补贴1.26万元;插电式、增程式车型纯电续航里程大于等于50km的,每台车补贴金额0.48万元。

以目前热销的比亚迪汉为例,2022款比亚迪汉纯电版续航里程全部大于400km,2023年1.26万元的国补直接取消;2022款比亚迪汉插混版纯电续航里程均在100km以上,2023年0.48万元的国补直接取消。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所谓补贴,是国家直接向厂商补贴,而不是给消费者。
2023年国补取消后,假设厂商直接把这个差价从终端零售价格上找回来,那么消费者购买比亚迪汉纯电版将会直接多付出1.26万元。
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厂商真的全部都会这么做吗?它们就没有别的应对之策吗?
五花八门的应对之道
所有的市场都是同行不同利,新能源汽车市场也不例外。面对新能源汽车国补取消,汽车厂商们也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法。

行业老大比亚迪官方宣布,从2023年1月1日起,对旗下车型指导价进行上调,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不等,2023年1月1日之前下单的用户则不受影响。

有了比亚迪的例子,不少新能源厂商纷纷跟进。
广汽埃安宣布,2023年1月1日起旗下部分车型售价上调3000-8000元;长安睿蓝汽车宣布旗下部分车型上调幅度为5000-8000元。

不过,更多的厂商选择了“限时保价”,意思是车型售价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不变,国补取消后的差价由厂商自行承担。
日前岚图汽车宣布,3月31日之前,购买岚图FREE全系车型可直接享受30000元补贴;小鹏汽车宣布2023年小鹏旗下各车型零售价与2022年保持一致;魏牌汽车也宣布从1月1日起,旗下插混车型指导价保持不变。



与此同时,赛力斯、长安深蓝、欧拉、奇瑞、飞凡、吉利等厂商也都推出了限时保价政策,不过,它们的政策延续期一般只延长到2022年12月31日。


当然,市场上还有一些比较另类的厂商,它们无视政策变化,直接大幅降价。
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
早在一个月前,特斯拉就宣布大幅降价,最高降价幅度可达3.7万元。

车企们选择什么样的应对策略,与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市场表现有直接关系。
比亚迪现在如日中天,产品供不应求,品牌影响力无人能及,就算是涨价也不会影响到销量,干脆就直接涨价,减少国补取消带来的损失。
而特斯拉单车净利润位居行业首位,销量被比亚迪超越之后追赶无望,于是就选择降价保市场。
其它大多数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地位不稳,不敢进行大的动作,只能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尽量减少国补取消对消费者的影响。
没有补贴的市场,将会如何发展?
看一下新能源汽车厂商采取的这些应对策略就会发现,国补取消,对消费者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即便是在涨价方面最积极的比亚迪,最大涨价幅度也只有6000元,与1.26万元的国补有很大差距。

就政策层面来说,取消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主管部门认为现在的新能源厂商已经兵强马壮,不需要国家再去输血。
但是,4800元-1.26万元的补贴,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汽车厂商如果原封不动地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有可能直接导致销量崩盘。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仍然更加信赖传统燃油车,而且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足、安全性较差、续航虚标、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固有缺陷仍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们不在价格上大动干戈,其实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除此之外,政策层面给予新能源汽车的“照顾”也并没有完全取消。
早在2022年9月26日,财政部、工信部、税务总局就发布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之内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
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地区赠送新能源车牌、新能源汽车不限行等政策也在延续。

因此对消费者来说,新能源国补取消后,消费者是否真的就多花很多钱,这个还有待观察,不同车企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分歧。
如果一段时期以后,降价的车企变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甚至有可能更便宜。

但对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来说,国补取消,可能真的是个坏消息。
其实从2021年开始,新能源国补就在逐步减少,两年来不少滥竽充数的新能源厂商已经被淘汰出局。
目前仍在活跃的主流新能源厂商都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新能源国补取消之后,它们每卖出一款新能源汽车,将会直接少收入4800元到1.26万元,这会加剧它们的经营压力,一部分常年亏损的造车新势力可能会难以为继。
特斯拉降价有多猛?
1月6日,特斯拉官网发布降价消息,Model 3降幅2-3.6万元,Model Y降幅2.9-4.8万元。此轮降价之后,Model 3起售价下探至22.99万元,Model Y起售价也低至28.89万元,与当初的高端定位渐行渐远。

要知道,特斯拉去年10月24日才进行过大幅降价,没想到这次更狠。粗略计算一下,特斯拉在国内市场上的售价比2022年9月份低了13%-24%。与美国市场相比,特斯拉的售价甚至低了24%-32%,一时间分不清哪个才是特斯拉的主场。
没有什么“大棋”可以下
特斯拉副总裁陶琳表示,特斯拉是在以成本定价,她把降价的原因归结为工程创新、供应链优化、整车集成设计等等,言下之意就是,特斯拉降价是技术进步推动的。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比较认同陶琳的说法,他把特斯拉降价的原因归结为成本降低。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技术进步、交付规模扩大,这的确是终端售价降低的重要原因,但它不是唯一原因,甚至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然就无法解释比亚迪一边疯狂卖车一边大幅提价的现象。

特斯拉短时间内连续大幅降价,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车不好卖了。
2022年12月份,特斯拉国内交付5.57万辆,创下5个月的新低,全年累计销量131万辆,与比亚迪之间的差距拉大到50万辆以上。

曾经一车难求、交付周期长达16周的特斯拉Model Y,现在旧订单被消化、新订单青黄不接,交付周期已经缩短到1-4周。
也就是说,现在的特斯拉没有什么“大棋”可以下,降价促销、保住市场份额才是真实目的。
国产厂商会跟进吗?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曾经的销量冠军,特斯拉过去的涨价或者降价行为,都会引起市场跟风。
那么,这次国产新能源厂商会跟进吗?

这个可能性很低。
首先,国产新能源并没有那么大的降价空间。
根据权威媒体的计算,特斯拉2022年单车利润超过6万元,相当于比亚迪的7倍。
特斯拉能甩卖,国产新能源厂商却很难。

其次,现在的特斯拉已经今非昔比,它的市场影响力逐渐削弱,以比亚迪为首的国产厂商有自己的发展策略,特斯拉做什么,对它们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
从整体来看,新能源国补取消,打击的主要是那些赔本赚吆喝的中小型新能源厂商,对消费者的影响会低于此前外界的预期,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向上的趋势也不会因此而逆转,传统的燃油车更不可能因此而杀个回马枪。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2023 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正式退场,特斯拉会继续降价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特斯拉新能源补贴政策2021) https://www.bxbdf.com/a/113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