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与布洛芬颗粒,哪个退热效果更好?-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和布洛芬颗粒

有不止一位家长告诉我,我们医院的大夫告诉他们/她们说,在使用退热药物退热时,当孩子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的,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而且要一天三次地服用;当孩子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上时,就用布洛芬颗粒。

这种用法科学吗?

为了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我认真地研读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教科书,同时,在药房拿到了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的药品说明书(商品名为“健康小新”)和布洛芬颗粒(石药集团)的药品说明书。

经过阅读、思考和研判,我把人体的发热机制、这两种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品说明书内容以及我个人的意见陈述如下。

第一,人体的发热机制及其他。

在这里,要想知道这两类药物的退热机制,首先必须知道人体的发热机制。只有知道了人体的发热机制,就能掌握人体的退热办法。

所以,有必要用一定的篇幅,来对人体的发热机制做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人类和哺乳动物,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以适应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我们人类属于“恒温动物”。

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下实现的。

人类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位于延髓、脊髓等部位;大脑皮层也参与了体温的行为调节。

人类体温的调节方式,目前仍以“调定点”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当由于致热原(即外源性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和体内产物(即内源性致热原,如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的作用,使体温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了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使体温调节性升高,这就是发热。

所以说,发热,它不是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了故障,而是将体温调节到了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发热的时候,体温调节功能仍然是正常的,只不过是调定点上移了,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继续进行而已。

因此,在《诊断学》上,根据发热的机制不同,就把发热分为了两大类。

第一类就叫“致热原性发热”,我们常见的感冒发热,就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就叫“非致热原性发热”,像颅脑外伤及出血、甲亢或心力衰竭等的发热,就属于这一类。

体温“调定点”学说对体温的调节,就好比现在家里室内的温度是15摄氏度,如果你感觉冷了,可以把空调温度调到20摄氏度,一会儿房间的温度,就会升高到20摄氏度一样。也就是说,体温调节,就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一样。

在发热的过程中,前列腺素是中枢发热介质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介质。

无论是外源性的致热原,还是体内的产物(内源性致热原),经过血液循环,到达大脑内,在下丘脑前部附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发热介质(如前列腺素等)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从而出现发热。

了解了我们人体的发热机制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和布洛芬颗粒,这两种药物的药理作用。

第二,两种解热镇痛药的药理作用及其他。

《药理学》中,对这两种药物,归类于“解热镇痛抗炎药”一章(第二十章)中,显然,这两种药物属于同一类药,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常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诉家长们说,这两种药物是“姊妹两个”,家长们马上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解热镇痛抗炎药,又叫非甾体类抗炎药。这一大类药物,有三个主要作用:

一是,抗炎作用。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细胞膜上的磷脂,在磷脂酶的作用下,释放出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的催化加氧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

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生物合成,从而使花生四烯酸不能合成前列腺素,来达到抗炎的目的。

二是,解热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止神经中枢内(主要是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来增强散热的过程,将体温调节点,再调回到正常水平,而起到解热(退热)作用。但是,它不会将体温调节点调至正常体温之下。

三是,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外周神经或抑制中枢神经细胞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局部疼痛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而产生镇痛效果。此外,还能抑制缓激肽的合成,目前已知,缓激肽是最强的致痛物质。

第三,两种解热镇痛药的药品说明书及其他。

药品说明书,是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格审核,是这种药品在临床应用的指南和指导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首先,让我们看看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的药品说明书。

这种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成分”是这样描述的:本品为复方制剂,每袋含对乙酰氨基酚125mg,马来酸氯苯那敏0.5mg,体外培育牛黄5mg。辅料有蔗糖、香精等。

对“药理作用”是这样描述的:本品中的对乙酰氨基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解热镇痛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为抗组织胺药物,能减轻流涕、鼻塞、打喷嚏症状;体外培育牛黄具有解热、镇静作用。

对药物的“适应症”是这样描述的: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

其次,我们再看看布洛芬颗粒的药品说明书。

布洛芬颗粒的药品说明书中,对“药品成分”是这样描述的:本品每包含布洛芬0.2g,辅料有糖精、蔗糖、甘露醇。

对“药理作用”的描述是这样的:本品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镇痛、解热和抗炎的作用,本品口服吸收迅速。

对“适应症”的描述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第四,二者药物的选择及其他。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和布洛芬颗粒,二者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起到解热、镇痛作用的,但其作用环节不同,侧重面不同。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主要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的。

布洛芬颗粒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达到镇痛、解热作用的。

我们再对照这一类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作用机制(见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对于退热,应该首选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因为,它的退热效果明显,起效也快。也就是说,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是以“解热”为主的。

对于疼痛,应该首选布洛芬,因为它的镇痛效果明显,可以用于感冒发热引起的头痛等。也就是说,布洛芬是以“镇痛”为主的。

我个人的意见是: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在发热时,头痛一般不明显,在退热时,应首选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在发热的同时,可伴有头痛不适,可以选用布洛芬颗粒,在退热的同时,可以起到镇痛的作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与布洛芬颗粒,哪个退热效果更好?-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和布洛芬颗粒 https://www.bxbdf.com/a/108070.shtml

上一篇 2023-06-15 11:38:41
下一篇 2023-06-15 11:45:16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