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又叫楹联,桃符,春联、对子等,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它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在明朝对联创作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时期,百姓们家家户户贴春联,出现大街小巷“满墙红纸,气象一新”的景状。
根据当时诗人袁宏道说,街市上甚至可以说是“骑马看年对”,成为一景,可见当时春联盛行的程度。
为什么对联在明代会如此繁荣呢,这就不得不说大明开国之君朱元璋,他虽出身布衣,却喜爱读书,特别酷爱作对联。
后人把他称为“对联天子”,正是在他的号召之下,对联得到大力推广,受到达官贵族和市井百姓的喜爱。
由此诞生了很多楹联大家,比如被誉为“大明奇才”的谢缙。
谢缙在九岁时有一次私塾先生带他去江中游泳,先生脱下衣服挂在树枝上,随口吟道:
千年古树当衣架。
谢缙望着眼前滔滔不绝,奔流不息的江水答:
万里长江作浴盆。

有一年解缙高中解元,这年的除夕他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因为他的对门是曹尚书的家,曹尚书的家屋后有一大片竹林。
曹尚书一看很不开心,你凭什么把我家的竹子写入你家的对联,于是交待下人把一晚上竹子全砍光了。
没了我家的千竿竹,你总不能大年初一把对联撕了吧!
第二天清早解缙一起来,一看竹子没了心中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把对联上、下联各加一个字,变成: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一看更是气急败坏,赶忙叫人把竹子篼都挖掉,还狠狠地说:“我看你还怎么短!”
解缙一看也不生气,微微一笑再次拿来笔和墨,又把对联改了:
门对千竿竹无;
家藏万卷书有。
大年初一,解缙与曹尚书这一通比试,曹尚书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关于解缙的对联故事还有很多,回头再慢慢地分享给大家,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发生民间百姓之中。

在江南一个小镇上有一个中药铺,名叫“百草堂”,这家人姓冯世代悬壶济世,在小镇上已经经营了上百年的时光。
到了冯大夫这一辈膝下只得一个女儿红梅,从小一边跟随父亲习医,一边读书识字,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书香和药香。
时光如水,一转身红梅就到了待嫁的年纪,人也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家中求亲的人排成了长队。
可惜她是一个也看不上,父亲问她对未来的郎君有何要求,她说:“女儿只想找一个有才情的人,闲暇之时能跟女儿一道吟诗作对,共赏风月。”
父亲一听心中有了主意,不如就以对联招亲的方式为女儿寻觅良人,红梅自然万分欣喜,于是家中开始搭建擂台。
这天正值夏至,红梅家的小院是人头攒动,冯父上台宣布:“今天若有未婚青年能连续对上我家小女二副对联,谁就是她未来的夫婿。”
“大家听好了,第一副上联:
四野绿阴迎夏至。
”
对联一出,小院渐渐安静下来,一时之间大家都在冥思苦想,突然一个农民装扮的青年出现在大家眼前。
他一出现,人群又变得骚动起来,发出一阵嘲笑声。
只见他不慌不忙,朗声答道:“我叫许倪,父母在家务农,我的下联是:
一庭红雨送春归。
”
这副对联答的实在是妙,“四野”对“一庭”,“绿阴”对“红雨”,“夏”对“春”,真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大家不由得对眼前的青年人年刮目相看,红梅在一旁也是暗自欣喜,只听冯父又抛出第二个上联: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只见许倪胸有成竹,稍作沉吟又答道:
天仙子相思配红娘。
红梅在旁边听了,脸蛋一瞬间变得红扑扑的,一旁的父亲看了秒懂,知道自己是觅得女婿了。
二人喜结连理之后,又过去两年,许倪在科考中高中,走马上任一段时间后辞去了朝廷职务,回到镇上当上一名教书先生。
从此夫妻俩一人悬壶济世,一人传道授业,一生相携恩爱到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end-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才女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一位农民巧对下联,才女瞬间脸红 https://www.bxbdf.com/zsbk/zt/5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