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参考网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等联合承办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绿色创新•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报告发布会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是绿色低碳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重视人才、培育人才、吸引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人才强国战略”,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分别与财政金融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联合编制了《2024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报告》,从不同维度和视角深入分析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在绿色创新发展和人才引育方面的发展现状,总结示范性的典型经验,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撑和实践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郭彪教授介绍《2024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融合关系,从绿色创新投入和绿色创新产出两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设置创新制度、研发投入、创新基础、创新转化、创造产出、绿色经济、生态环境、健康生活八个二级指标,系统分析、综合评价了2017年至2022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绿色创新发展现状及竞争力。
测算结果显示,2017年至2022年,上海稳居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榜首,南京、杭州、武汉、苏州、长沙、合肥、成都7个城市稳居长江经济带前十强。报告还从创新制度、研发投入等八个子指标维度,介绍了各子指标排名前十城市的先进经验。同时,报告针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在绿色创新投入产出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二是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三是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四是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五是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钱明辉教授介绍,《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构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爱才友好度”“育才友好度”“引才友好度”“用才友好度”和“宜才友好度”5个一级指标。从各城市对人才及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人才培育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成效、在吸引人才方面采取的措施力度和成效、对人才就业创业的支持程度和为人才发展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人才友好程度。
测算结果显示,成都、武汉、上海、南京、重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徐州进入前十强。报告针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在“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提出五条建议:一是优化人才福利体验,构建正向发展循环;二是需求导向育才强基,补齐人才培育短板;三是拓宽引才类型渠道,赋予企业自主权限;四是构建融合生态布局,促进人才高效利用;五是深挖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人才友好绿洲。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在会上建议,加强基础设施通达性,特别是提升长江航道和港口运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破解省际行政壁垒问题,努力推动共同富裕;打通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利用好长江上中下游旅游资源,从上游宜宾到入海口上海形成一个整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黄金旅游经济带。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能源资源研究所所长涂远东认为,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安全保供的关系;二是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三是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必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金融体系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他建议,要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引导金融机构投放更多绿色金融产品,直接或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帮助经营主体完成绿色化转型。(金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绿色创新•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报告发布会举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 https://www.bxbdf.com/zsbk/zt/5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