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非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其中有国家政策的引导,也有大众的文化自信,更离不开产业化的挖掘开发。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非遗热,我们看到了什么?
非遗国潮正流行,千年传承真的火了。

春秋时期便普及的苏绣,绣进了小小的手表表盘;歌手阿朵带着土家族乐器“打溜子”从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出圈;新浪微博“遇见非遗”话题阅读量达18.1亿;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非遗相关的视频……在时光里蒙了些许微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显示,2018年中国非遗产业规模保守估计为1.4万亿元。
非遗的影响力也已扩展到国际。日前,为庆祝《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诞生20周年,华纳兄弟影业携英国驻华大使馆,发布了由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不同技艺制作、重现魔法场景的视频;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与植村秀、星巴克等国际品牌合作,为产品量身定做设计……中国非遗的国际认可度可见一斑。
火,是因为非遗“活”了。非遗的“活”与自身的产业化发展息息相关。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产业化”点燃了非遗呢?

1
从内到外的产品创新
产业发展的核心自然是产品、内容本身。众多的非遗项目正是在产品、内容上进行了创新。
钻研技术 创新工艺
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去年新研制出了附着力超强的金墨,“我们的金墨一掉到桌子上就很难擦掉。它不是强胶制作的那种效果,还有我们的保密配方。”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传承人封凯说。
山东德州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黑陶制作工艺的创新,其销售副总监张纬梁介绍:“传统的黑陶制作是在烧制之前做镂空雕花,我们是在烧制之后再拿钢刀在陶体很硬的表面刻字、刻画,这个难度就大了很多。这是我们的一个创新。”
结合时代特色 创新作品内容
江苏南通杖头木偶戏传承人朱亚云说:“木偶戏以前是以一些传统的京剧为创作基础,但是现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非遗热的背后,体现了哪些产业化思维?-非遗产业现状调查 https://www.bxbdf.com/zsbk/zt/2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