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梦已圆,去留肝胆两昆仑。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至今已然一周年,恍如昨日。还记得万人空巷送别袁隆平院士的场景,闻讯赶来的群众手捧鲜花,在雨中追着车队,一路高喊“袁老,一路走好!”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泪飞化作倾盆雨。
还记得千人送别吴孟超院士的场景:
“上千名自发前来吊唁的民众在雨中排起了长队,与吴老作最后的送别。”
去年今日,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双星陨落”,“国士无双”。他们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已化为天上的星辰,在14亿中国人心中熠熠闪耀。他们并没有离去,永远为中国人所铭记。如今,在浩瀚无垠的星空,“袁隆平星”、“吴孟超星”熠熠闪耀。
民族复兴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他们从未离开,那些行星,永远在璀璨星空闪耀。
一、他们是“将论文写在大地,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英雄,已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内心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令人不由破防、泪目。
深深的怀念,源于我们对“国之脊梁”的深深崇敬。他们,让国家民族复兴迈出更大步。更植根于我们同为中国人、奋进新征程的家国情怀。
更因为 “将论文写在大地的人”,是中华儿女行进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的缩影。
为时代立传,为英雄画像,他们载入共和国煌煌史册,更深深镌刻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97年,他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
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8年10月,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再创亩产纪录:经第三方专家测产,该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内亩产1203.36公斤。近年来,杂交水稻在国内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通常来说,数字是枯燥的。然而,当我们看到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人的“ 粮袋子”,是民生大计。岂不震撼人心?

袁隆平院士,一生只为中国人乃至人类的“稻梁”谋,国之脊梁,大哉!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作为中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切除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创下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4个月)的记录……在肝胆外科领域,他曾经创造了医学界无数个第一。
他曾经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字,立志挑战世界医学难课之巅峰。
无影灯下,吴孟超院士的一生,将青春和生命融于祖国山河,情系众生,犹如一曲壮美的交响,成为一盏永不熄灭的无影灯。
三年前,97岁的吴孟超院士依然坚守在手术台旁,他说:“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吴孟超院士,一生只为中国人乃至人类的“健康”谋,国之脊梁,医者仁心,大哉!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英雄模范是国家最耀眼的精神坐标,崇尚荣誉是引领时代的价值追求。
他们,是“将论文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英雄,已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内心。
二、他们是“为众人抱薪”的英雄,精神不朽,激励14亿中国人,接力谱写民族复兴史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在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民生幸福担当的人,以史诗般的传奇,构筑了星光璀璨的星空。
回望百年历史,几经艰辛,曾经筚路蓝缕,历经荆棘丛生的险途,方才绽放似锦繁花。
立足当下时空,曾经沉重苦难、历经波折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因为,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乏英雄。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乏英雄。只是,曾经随着价值观变迁和大众关注焦点的偏转,投注于他们身上的目光少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华民族从来不乏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人,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
我们不仅有“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也有 “在天上写诗的人”、“将汗水洒在大海上的人”,在广袤大地、浩瀚大海,在脱贫攻坚的山海间,在抗疫前线和后方,在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征途上……
我们忘不了一个个闪耀着光芒、必将烙刻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名字: 在觉醒年代,曾经“准80后”的陈独秀,“80后”的李大钊,“90后”的毛泽东、邓中夏、陈延年,“00后”的赵世炎、陈乔年……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吴孟超,还有无数留下名字或末能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为更美好的家国添砖加瓦……
还有当下无数默默为家国奋斗的英雄们,无数心怀家国的普通人………面向未来,14亿中国人正共同谱写民族复兴史诗。
三、他们是“将论文写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人,已化为天上的星辰,在14亿中国人心中熠熠闪耀 : “追星,就应追这样的星”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年轻人追什么星?未来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新一代人。
“追星,就应追这样的星”。
这璀璨夺目的星空中,熠熠生辉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意是:通晓万物造化之理,使天道彰显。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为百姓安身立命。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出自北宋张载《横渠语录》。
正如当下,在抗疫斗争的大考中,广大院士从各自专业出发,发挥自身优势,为抗疫斗争殚精竭虑,交出了一份让国家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他们在危难时期以仁心大爱忘我奉献,在危急时刻以赤子之心为国分忧,为科学救治和科技攻关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出了精彩注脚。
正如当下,在奋发民族复兴新征程、面向2035的赶考路上,广大院士,科技工作者,以“开拓创新、科技报国”的本色,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和全力以赴、大爱忘我的奉献精神,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肩负起科技界领军人物的历史责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正如当下,在奋发民族复兴新征程、面向2035的赶考路上,无数平凡而不平凡的人们。
一一“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大海上的人” “在天上写诗的人”……面向未来,广大青年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4亿人正在共同谱写民族复兴史诗。
那些与时代相伴相生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如天上的星辰 。壬寅小满翌日,让我们的目光向星空凝望,向“袁隆平星” “吴孟超星” 深情凝望,尽管我们不知道行星此时此刻现在的方位。但我们知道,精神之光芒,永远在我们身边。
我们也想告诉一百多年来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复兴大业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前辈先人:这盛世终如您所愿。
当新的时代,中国人目光投向比遥远更远的浩瀚星河。“征途是星辰大海”;当一代代青年接力更高更远的征途,我们岂能忘了为共和国筑基之人,那些曾经在戈壁滩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者们,那些为民族复兴、家国福祉矢志不渝的英雄们?
从无数年轻人深切怀念袁隆平、吴孟超院士的思念洪流中,我们欣慰看到,面向未来,新一代青春之中国人,已然接上精神之棒,踏上新征程,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民族复兴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他们从未离开,那些行星,永远在璀璨星空闪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双星陨落”“国士无双”,禾下乘凉梦,肝胆两昆仑: 袁隆平、吴孟超院士“双星陨落”周年祭 https://www.bxbdf.com/zsbk/zt/2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