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包粽子的糯米要泡多久
在我的童年时代,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件头等大事。
包粽子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要准备好糯米,糯米是包粽子的主料。而在当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糯米。没有糯米怎么办呢?好办。换!用籼米去换糯米。怎么换?当然是一比一。还留有糯稻谷的人家,都会提前挑着稻谷到村里的碾米厂把米碾好,只有你打听到谁家有多余的糯米,你可以直接提着籼米去换。如果你怕换了之后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你也可以借,到时候你还糯米籼米都可以,“有借有还千万转”嘛!
糯米准备好之后,还要用碱水浸泡2个小时。那个年代市场没有食用碱卖,都用草木灰制作碱水。五月初四的早晨,母亲会洗干净一个的畚箕,从灶膛里装满草木灰,待锅里的水烧开之后,把装满草木灰畚箕悬放在一个木桶上,并用一瓢一瓢地从锅里舀满开水,轻轻地淋在草木灰上,直到木桶装满为止。木桶里的水澄清之后,就是天然的碱水。浸泡糯米用不完的碱水,母亲就留着用来洗头发。母亲说,碱水洗头,洗得干净,头发不会生虱子,头皮不会痒。
浸泡之后的糯米滤干水分掺入拌料就成了粽子料。当时粽子的拌料主要是豆子,豆子大多用红豆和米豆,红豆和米豆都是生产队当口粮分的,家家户户都有。豆子也要提前在锅里放油盐炒香之后,包出来的粽子才好吃。
当然,要把粽子料包成粽子还需要绑粽子的带子和粽叶2种主要材料。绑粽子的带子我们这里大多用棕树叶子,一般取棕树叶子3-5片,放在煮猪潲的汤瓶(生铁铸造的大鼎锅)里煮上10分钟左右,捞出来洗净之后撕成条状,即成立柔软而有韧性的天然植物带子。
母亲说,粽叶讲究新鲜,只有新鲜的粽叶包出来的粽子才够香,才有粽子的味道;所以我们村子里包粽子,大多数人家都是临近端午前几天才到村子后面的大山的垅沟里去摘。如果提早几天去摘,只需走1、2公里就可以摘到需要的粽叶;到了初三、初四,近处垅沟里的粽叶早已被摘完了,就要走上4、5公里的路程。因为一到了阴历4月底、5月初,就有人开始上山采粽叶了,有人手的家庭甚至还把采回来的粽叶拿到县城去卖,至少可以卖5分钱一斤,有时可以卖到1毛钱一斤,如果摘得多,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我家的粽叶大多是五月初四早晨去摘的,母亲说,这样粽叶更新鲜,包出来的粽子更香、更好吃、更有粽子的味道。因为我家只包几筒(农家常用的竹制的量具,主要用于量米,1筒等于6两)糯米的粽子,1斤粽叶可以包2斤糯米,只需要摘2斤左右的粽叶就大把够用了。听父亲说,只要过了芒种,粽叶是一天长一片新的叶子。而且大多数年份是先过芒种,后过端午。所以,这么一点点粽叶,即使在别人摘过的地方去摘,也不是难事,只需要起一个早就可以轻易解决。
其实,摘粽叶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端午之前这段时间,大多为暴雨或阵雨天气,我们这里叫“涨端午水”。但是,摘粽叶是过端午的头等大事,乡亲们往往是风雨无阻。只要有出门的天气,乡亲们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上山摘粽叶,只是大家都会带上一只斗笠和一张塑料纸,用来防雨。即便如此,凭着一只小小斗笠和一张薄薄的塑料纸,山上的暴风雨,照样把你淋成一只落汤鸡,只是用来防止被风雨灌头而已。特别是在粽叶林中,雨水汇集在粽叶上,如一条条小溪流水泼向你的身上,无孔不入,片刻便浑身水淋淋的。好在是夏天,乡亲们都是一身干、一身湿的习惯了,从来没有一个大人因为淋雨而感冒的。雨后天晴之后,太阳照在大雨洗刷过后的大山里,粽叶林中的水分迅速化成一股热浪蒸腾,冲在湿透了的身上,浑身的汗水汇成山泉一般的水滴,从头部的流向脚跟,衣服上的雨水刚刚被太阳晒干,即刻又被汗水浸湿。此时,偶尔会有一些调皮的小青蛇出现在粽叶林中,小青蛇的颜色跟粽叶的颜色一个样,不是眼尖的人很难分辨出来。如果摘粽叶的人没有弄痛它,小青蛇不会主动攻击人的。但是因为摘粽叶而被小青蛇咬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不过大人们大多懂一点点蛇药,所以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粽叶摘回来之后,用清水洗干净,滤干水分即可。
看到母亲包粽子,感觉特别繁琐。先要把备好的棕树叶带子用一根粗绳固定在楼梯的一边主干上,把楼梯放在楼门口,把洗好的粽叶、拌好的糯米和豆子放在一张桌子上。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要开始包粽子了。首先拿2片粽叶叠起卷成一个圆锥形,并往圆锥形的粽叶容器里满满地填上馅料,用一根竹筷子把馅料不停地钎紧,按照螺旋的手法,粽叶的另一端开始慢慢地卷起来,最后把卷起来的那一面对折过来,形成一个三角形,用棕树叶带子对角捆住叶子的顶端,一个粽子就算包好了。
母亲捆粽子时,肯定用了很大的力气。我站在母亲身旁,常常听到母亲手腕骨头用力发出的响声。只见她左手拿着已经成型的粽子,右手从楼梯上拉出一根棕树叶带子,在粽子顶端的三角形上对角打一个圈,并用双脚踩在楼梯的一根横杆上,身体向后一仰,然后再附上一个死结,并重重地舒上一口粗气。
母亲包的粽子,花样比较多,有长长的酷似羊角的“羊角粽”、有短短的形似狗头的“狗脑粽”、有两个粽子捆在一起的“姐妹粽”。当包到一定数量时,母亲会用剪刀把粽子从楼梯杆上剪下来,捆成5个一串。
我们村子里包粽子,往往是左邻右舍互相帮忙,你帮我家包好了,我又去帮你家包。大姑娘、小媳妇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热闹非凡。大街小巷,到处充满着节日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