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萝卜”在汉字简化前是“蘿蔔”,与占卜的卜无关。
“蘿蔔”是外来作物,这种作物最早见于西汉《尔雅》,书中称作“蘆萉”,宋代出现“蘿蔔”的称呼,还有叫“蘆菔”、“萊菔”的,都是对同一外来语的音译。(可能最终来源于古闪含语,参考https://m.douban.com/note/755759783/)
蔔字中古为德韵,《广韵》蒲北切,拟音*bək。和“北”韵母相同。


明代,开始出现了“u”韵的读法。《中州全韵•居鱼韵》蔔,叶哺,入声作去声。明末《合併字韻學篇韻便覽》收獨韵(箔吾切)/pu/、掘韵(读同白)/pɛ/两读,都是阳平调。u韵读法可能来自屋韵的“菔”,声母滞古。


北京音中,唇音后ɤ与o未合并之前(帛≠薄),蔔为ɤ韵,见1840年裕恩的《音韵逢源》,蔔读pɤ去声,音同擘。(下表中从上到下按阴平、上声、去声、阳平排列。)

另外,书中o韵、u韵都未收蔔字


1886年《语言自迩集》(第二版)中的北京音,收了bō、bèi(按汉语拼音注音,下同)两种读法。


19世纪末的《官话类编》,北京的“蔔”读bō或者bèi,和《语言自迩集》相同。

1898年屈耐特的《南京字汇》(这本书将狄考文《官话类编》的字词用南京官话音来注音)里面,19世纪末的南京官话的蔔读bo入声。

老国音中,蔔有fu5、bo5两读,蘿蔔读后者。
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颁布,北京音正式成为标准国音,蘿蔔的蔔读bo轻声,之后的字典都是如此。

方言中的情况:

官话方言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多读u韵,冀鲁官话、晋语多读ei韵,江淮官话多读o韵。北京官话、东北官话ɤ、o、u几种读法并存。


个人认为,北京音的“蔔”本应和“北”同韵,元代开始读ei韵,读o韵来自入声德韵文读,音源地为明代南京官话,明代读ɛ韵,和本土ei韵读法并存,清初ɛ变为ɤ,到了清代后期唇音后ɤ韵按规律并入o韵,这和“北、墨”等字的文白读规律一致。到了清末,o韵读法完全取代了ei韵读法。
至于“蔔”简化为“卜”则是来自“蔔”读u韵或者入声不分“北卜”的地区,可能是中原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或者吴语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关于卜的发音:为什么萝卜的卜念bo,在占卜中念bu?(萝卜的卜是什么意思) https://www.bxbdf.com/a/991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