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代培养一个进士得花多少银子?折合现代人民币多少呢
“进士”,是古代的最高学历。考取“进士”,或者说“进士及第”得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光,花费自然也少不了。下面,咱就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进士”的由来
《礼记·王制》中说:“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意思是:大司乐考察评定国学毕业生中的优秀者,报告给天子,并推举给司马。这些被举荐的学生就叫进士。公元605年,隋炀帝第一次通过开设“进士科”招揽天下人才,这被人们看作是科举的发端。
“科举”就是分别科类选拔人才的意思,“进士”就是晋仕,也就是升迁做官的意思。唐代,诗赋是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凡参加考试的叫做“举进士”;凡考中的称作“进士”。宋王朝以前,“进士”的考试只参加尚书省组织举行的“省试”;宋王朝以后,“进士”的考试一律由皇帝主持进行。
在封建社会,“进士”是读书人学业的巅峰,不管名次排列如何,都不允许任何人为了争个好名次重复参加。科举考试,从公元605年开始于隋朝,到公元1905年被废除的1300年里,“进士”一直占据、主导着中国政治的主流,管理、操控着一个又一个封建帝国,这是世界历史上一道独特的中国风景。古代的“进士”可约等于现今的博士,二者的学习时间与知识容量相差无几,都是学子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士及第”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博士的考录。
考取的费用
古时候,私塾老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孔子干私塾的年代,学生要给老师送十条干肉。后来,实物逐渐变成了真金白银。清代中后期的私塾老师,一年的收入一般为六十两银子。如果一期教十名学生,那么每名学生一年为老师提供的生活费用就是六两银子。假如古代的小孩八岁入学,那么他们要参加省级的乡试,大约需要十五年的私塾学习。
考中了举人,再考进士,难度就相当大了。清朝每科录取人数一般是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其中清光绪癸卯科,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到了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阶段,学子们就开始自学自悟自我提高,一般情况下,学习准备时间不会少于十年。如果,按照每年十两银子的费用来计算,那么每位学子又至少需要支出一百两银子。
从八岁启蒙,经过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十年的自我研修,到考中“进士”,至少需要十五年。三十三岁就能登顶成功,那是非常理想、相当幸运的了。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学子们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5岁。
根据以上比较理想、相对保守的估算,一位有志于“进士及第”者,得有不少于三百七十两银子(不包括日常的生活、活动等费)的积蓄,才能较顺利地过关斩将,得到皇帝的钦点。
每个朝代甚至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白银的价值都是不同的。有人根据大米的价值,把白银与现行货币进行过等价推算。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的“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记载的“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史实,有人推断宋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924-1848元人民币,平均值1386元。
明、清时代的银价有所降低。有关人士推算,明朝中期,一两银子折合现行人民币约为600-800元;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折合现行人民币约为150-220元左右。
那么,明、清时代一位“进士及第”者的消费,大约相当于现行人民币的数值为:明代约为22.2—29.6万元;清代约为5.55—8.14万元。
一个人三十多年不工作,只是花钱应考,一般的家庭是供应不了的,因此,“进士及第”者多出自富裕家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创
古代培养一个进士得花多少银子?折合现代人民币多少呢(古时候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https://www.bxbdf.com/a/888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