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精神家园、百姓课堂”长沙市民文化遗产讲堂第181期《湖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古学系教授、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主讲。郭伟民结合大量考古发现与研究实证,阐述了湖南考古的成果、湖湘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之间的关系。讲座由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主持。


郭伟民首先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郭伟民在讲座中向听众分享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及五个阶段的基本概况,指出当前正在进行第五个阶段的研究,选择重点遗址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和考古勘探,开展文明比较研究,揭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郭教授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进一步解决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
郭伟民以湖南考古为例,论述了其参与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概况及取得的重要成果。郭伟民归纳总结了湖南文明探源工作的主要成果:一是延伸了湖南历史轴线,增强了湖南历史信度;二是展示了湖南历史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脉络,展示了古湖南的灿烂成就;三是展示了古代湖南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他指出,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澧阳平原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位置,且较其他地区更早产生国家。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中游距今5500~4000年的早期国家为三苗古国。稻作农业支撑着澧阳平原史前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城头山-鸡叫山古国文明就是从自己稻田和泥土里“长出来”的文明,这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了湖南模式。
郭伟民详述了史前时期的湖南对于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一是湖南首开稻作农业先河。二是湖南历史进程为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特性提供了铁证。三是湖南澧县城头山作为中国最早的城,率先迎来了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四是湖南为中国精神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为早期中国宇宙观与信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五是湖南史前文化与湖湘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湖南史前遗存分布面积广、类型多,山
潇湘晨报记者李佳美 通讯员管震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郭伟民做客长沙简牍博物馆,讲述《湖南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 https://www.bxbdf.com/a/850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