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续命超市(ID:Life_Smarket)
因为疫情的关系,最近这段时间“测体温”成了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小区、进单位、进超市、进地铁站……都要“嘀”那么一下。更有的人自己在家,也会每天测一下体温。
与此同时,关于“体温”的疑问也很多:
● 经常测出来37度多,算发热吗?
● 体温偏高,会是感染了冠状病毒吗?
● 外面公共场所的测温仪,会不会导致交叉感染?……
对此,今天准备了5个关于测体温的相关问题,希望减少大家一些不必要的焦虑。
01体温37度多,算发热吗?
发热,说的是体温超出了正常范围的上限。但我们的体温正常范围,因为测量方式的不同也不尽相同。
口温:正常值为36.3℃~37.2℃
腋温:正常值为36℃~37℃
肛温:正常值为36.6℃~37.8℃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又可将发热分为: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至于大家常测的「额温」和「耳温」,因影响因素多,无标准参考范围。

02体温偏高,会是感染了冠状病毒吗?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发热、乏力、干咳仍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表现,其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因此,不少人因为量出来体温偏高,多少会有些担心。
对此,大家先不要慌,除了感染新冠病毒,也有一些其他原因会导致体温波动。
气温
人体体温会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比如你一直待在开暖气的室内,体温就可能相对高些;你一直待在冬天的室外,体温就可能偏低。建议量体温前先去常温环境中待一会再测量会比较准确。
时间
一般人在早上起床时,体温处于低谷,傍晚体温处于高点,早晚体温差可以达到0.5℃左右。
运动、进食、沐浴、喝冷热水等行为
测量前20~30分钟最好能避免剧烈运动、进食、喝冷热水、沐浴(洗热水澡)或者是进行冷热敷等行为,如有上述情况,可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
另外,由于婴幼儿代谢率高,体温通常高于大龄儿童和成人;老人因为代谢率低,严重感染时也可能仅表现为低热;女性在排卵期和妊娠期因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使得体温升高。
03持续发热,需要去医院吗?
如果上面说的情况都没有,依然有发热,那就需要分情况对待。这里并不建议大家盲目去医院,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1.如果没有接触过可疑的传染源,建议居家隔离,保持观察
在发热前14天没有接触过来自武汉或周边地区的人员,没有接触过可疑人员,也没有参加过聚集性活动,那么建议先观察,很多短期内(不超过3天)的轻度发热会逐渐好转。
2.如果在发热、咳嗽的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情况,需马上去医院就诊。另外,发热的同时还涉有以下4种情况之一,也需及时就医。
(1)发病前 14 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 14 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 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病例(发病前 14 天内,参与过聚集性活动,且聚焦性活动中有 2 例及以上确诊)。

总的来说,出现发热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察“发热趋势”。即便吃了药体温也不可能立即降低,可以观察每天的最高温度是不是呈下降趋势,人在感受上是不是有好转。
如果每天的最高体温一直在下降,那么不需要过于紧张;如果每天的最高体温都在上升或持续不退烧,那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04家用测温仪,选哪种更准确?
虽然目前市面上的体温计琳琅满目,但总的来说就分成4种。
1水银温度计原理: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大于玻璃,以显示出温度

水银温度计适合测量腋窝、舌下和直肠,但如果不小心摔碎,容易造成水银泄漏中毒,因此不建议家用(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
2电子体温计原理:利用温度传感器输出电信号,再转换成液晶数字显示温度

电子体温计可用于测量口腔、腋下、肛门和直肠,安全、经济、温度波动小,推荐家庭使用。但是测腋温时,因为汗液或因测量者姿势不正确,可能会影响实际测量效果,建议可用于测口腔温度,更为准确。
3红外线测温原理:通过接收被测物体的红外波段的热辐射强度来确定其温度


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耳温枪和额温枪。测量快速、便捷、无身体接触,虽然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提高准确性,因此也推荐家用。
4化学标点测温原理:通过颜色变化显示出体温变化。

受额头出汗、风吹散热、血管变化等因素影响,测量误差比较大,不推荐使用。
05公共测温仪,会造成交叉感染吗?
目前公共场合大多采用的都是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一般不会导致交叉感染。
如果是需要通过接触皮肤或黏膜,才能完成测量的工具,那么需要在使用前后进行酒精消毒,否则可能存感染的风险。

好了!看到了这,你是否对测量体温这件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呢?
欢迎转发,让更多人正确认识「测体温」,不会因为一点异常而担惊受怕。
参考资料:
[1]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第 9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Mark A Ward. Fever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UpToDate.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fever-in-infants-and-children-pathophysiology-and-management. (Assessed on May 09, 2019).
[3] Niven DJ, Gaudet JE, Laupland KB, et al. Accuracy of peripheral thermometers for estimating tempera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nn Intern Med, 2015, 163(10): 768.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体温37度多,算发热吗?关于体温的5个重要问题你该知道 https://www.bxbdf.com/a/827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