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惟庸,今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李存义被人告发,随后自首认罪,才得以免死,被安置在崇明。洪武十九年(1386)十月,林贤狱案办成,惟庸通倭的事才暴露出来。朱元璋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后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既然被疑叛乱,也就是说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定一个中书省丞相的叛乱罪。为何胡惟庸如此草率地被朱元璋杀掉了,真的是因为谋反吗?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先来理一理当时发生了什么。《明史·胡惟庸传》记载: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那是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这样踢皮球的行为让朱元璋更加愤怒,于是朱元璋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
不久,朱元璋便对汪广洋施加死刑。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

朱元璋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顺带连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与到这场阴谋中,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这样看来胡惟庸反叛有贼心没贼胆,他虽然官居宰相,能号令群臣。但是他手里没有武装部队,拿什么造反呢?洪武十三年(1380),因涂节的告发,朱元璋让有司立即逮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的胡惟庸及其同党。
严格意义来讲,胡惟庸并没有真的举兵谋反。他的死只能说:疑似反叛,但朱元璋想让他死!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罢丞相,革中书省,导致六部官员直接由皇帝亲自管理,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胡惟庸的死,与废除丞相制度直接挂钩了。朱元璋这样做,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丞相这个百官之首的职位抹掉,完成皇权的巅峰模式。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虽然后来有内阁制,但真正的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的。

最后胡惟庸的死只能归结于运气不好,他在朱元璋想要废除丞相制度的时候坐上了丞相这个位置。
一场胡惟庸案,前前后后风波数年,杀掉了3万余人,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个心狠手辣的开国皇帝。胡惟庸的死,归结起来:丞相分权,成了皇帝集权的阻碍。
说胡惟庸造反,也就是一个噱头罢了,君要臣死,也许要一个名头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死得有多惨?-明朝胡惟庸活了多少岁 https://www.bxbdf.com/a/810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