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饺子的由来
今天破五,又是吃饺子的时候。在北方,貌似任何重要的日子,都不能少了饺子,饺子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食品啊。
“饺子”这个称呼到了清代才出现,之前,这类食品叫啥呢?
汉末三国时期,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现在也有这种吃法,比如酸汤饺子。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宋四水潜夫周密辑《武林旧事》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匾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根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了。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捋一捋饺子的历史,才发现原来饺子是馄饨的分支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饺子的由来-饺子的由来饺子的由来的故事 https://www.bxbdf.com/a/624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