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刘静)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电池管理芯片市场规模为68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至9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6%。在储能、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的细分领域上,BMS电池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72.34%、40.07%、36.18%。随着储能、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可穿戴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精度、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的BMS电池管理芯片产品需求在急剧增加。
为了把握电池管理芯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市场机遇,满足未来高性能电池管理芯片的需求,今年TI、ADI、高通、MPS、ST这几家国外BMS电池管理芯片巨头公司,以及中颖电子、圣邦微、南芯半导体、赛微微电、中微半导、微源半导体、力芯微等国内头部BMS电池管理芯片企业均推出了新一代产品。
2022年已接近尾声,我们来看一下今年国内外厂商推出的BMS电池管理芯片新品,从哪些方面提升了性能,产品在精度、低功耗、智能化方面又有多大突破?国内厂商BMS电池管理芯片新品在往哪些应用领域拓展?
TI:车载BMS布局持续深化,产品精度、低功耗有提升
在BMS电池管理芯片领域,TI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企业。根据法国半导体咨询机构Yole的数据,2020年TI在全球电池管理芯片市场上占据31%的市场份额。2021年、2022年上半年,TI又分别实现1319.4亿元、727.88亿元的营收。目前,TI在BMS电池管理芯片领域布局有单芯、多芯电池保护芯片、线性/开关升降压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单串/多串电量计芯片、电池监测器和平衡器,以及国内厂商较少做的电池认证芯片产品线,BMS电池管理芯片产品规格种类已超500款。
2022年以来,TI推出多款BMS电池管理芯片新品。首先是,面向平板电脑、手写板电脑、电动工具、笔记本电脑应用领域的BQ294534新品,这是一款用于两到三节串联电池二级保护的电池管理芯片,过电压保护精度±10mV,低功耗1μA。现在中颖电子、赛微微电、稳先微等国产厂商,它们的电池保护芯片在保护精度上一般做到的是±20mV的水平,TI今年推出的这款电池保护芯片BQ294534具有更高的保护精度,竞争优势更强。
此外,TI还推出了一款800mA线性充电管理芯片BQ25176M,最大输入电压做到30V,低功耗自动睡眠模式350nA,以及具有身份验证功能的电池管理芯片TMP1827新品,关断电流下功耗仅为1μA。
在车规领域,今年TI也有重大进展。它先后推出了面向混合动力和电动动力系统、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领域的BQ79652-Q1、BQ79654-Q1符合功能安全标准的车规级12串、14串电池监视器。这两款新品可以在-40℃至125℃环境工作,ADC精度±1.5mV,支持电池内部自动平衡,同时支持分流电阻器电流检测测量、支持集成电流传感功能,可以通过隔离差分菊花链通信,在128μs内可以对所有电池通道执行高度准确的电池电压测量。TI在车载领域布局多年,每年都会推出数百种全球的车规级IC,在BMS电池管理芯片领域,它拥有领先的无线BMS解决方案。
从今年推出的几款BMS电池管理芯片新品来看,TI较偏重工业控制、医疗健康、车规领域的发展,新品在精度、低功耗方面均有所提升,在行业内性能竞争优势较强。
ADI:多款车规BMS充电管理、监测器革新
ADI是仅次于TI的第二大BMS电池管理芯片厂商,它在2020年全球电池管理芯片市场上占据17%的市场份额,去年它又收购了在汽车、数据中心领域有绝对优势的美信,提高了自身在BMS电池管理芯片的市场份额。
目前ADI在BMS电池管理芯片领域,布局有4串/4到6串电芯平衡器、线性/开关/脉冲类型的充电管理芯片、电池计量芯片、电池ID和验证IC、电池状态监测芯片产品线。今年,ADI推出了面向汽车、工业领域的MAX77986开关型电池充电芯片新品,充电最高 5.5A,绝对最大输入电压28V,最高18W。在这款产品上,ADI针对高压输入操作进行了优化,并通过监测Kelvin传感电池电压加速了充电时间。
此外,ADI还推出了三款电池电量计新品,ADBMS2950、ADBMS2952、LTC2959。其中LTC2959主要是面向远程传感器、能量采集系统、低功耗手持式产品、电源工具应用领域的电池电量计新品,具有宽输入电压范围、低工作电流、高精度、快速采集电荷、电压、电流和温度参数的优势。
ADI还重磅推出了面向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池状态监测器新品MAX17854,关机模式下功耗低至2μA、工作电压65V、精度2.2mV。ADI优化了驾驶和停车平衡模式,使用单节电池定时器进行自动平衡。ADI的产品应用在工业和汽车领域是最多的,2021年它在这两大领域的营收占比高达71%。
中颖电子:BMS产品往高串数方向提升明显
中颖电子是国内最高布局BMS电池管理芯片的企业,它在2012年成功推出了面向电动自行车、电工工具、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管理芯片,2015年第一次提出车规锂电池管理芯片研发,2016年BMS芯片业务实现跳跃式增长,2021年BMS芯片成为中颖电子的仅次于家电及电机控制芯片的第二大业务。
在BMS赛道上,中颖电子专注的是电池计量芯片、电池保护芯片、电池采样芯片的研发。据了解,中颖电子最初的模拟前端电池采样芯片只能对3到5串电池进行采样,而后进一步发展至6-10串电池的同时采样,目前最新一代的产品已经能够做到对5到16串电池的同时采样。在应用领域方面,中颖电子的BMS电池管理芯片产品主要应用在电动自行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领域。不久前,中颖电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发挥BMS+优势,有序扩充BMS电池管理芯片产品品类,计划由工控级锂电池管理芯片延伸到车规级应用领域。
今年中颖电子推出的是5-16串锂电池BMS用模拟前端采样芯片SH367309,设计有13-bit VADC采集电压/温度、16-bit采集电流、内置平衡开关、禁止低压电芯充电功能,具有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充放电高低温保护、充放电过流等丰富的保护功能。
赛微微电:推出业内最低5μA功耗的电量计产品
赛微微电,它是国内电池管理芯片产品线较为齐全的企业之一,最早是在2013年开始量产首款电量计芯片,2014年又量产了首款限流开关充电管理芯片,2015年产品线进一步拓展至安全保护专用芯片领域,并在当年实现首款电池安全芯片的量产。现在,赛微微电已经形成了电池计量芯片、电池保护芯片、充电管理芯片、电池采样芯片、均衡芯片的产品矩阵,拥有170余款BMS电池管理芯片产品。
在性能提升方面,赛微微电的电量计产品从单节提升至4节,电池保护芯片从单节提升到双节、4节、7节、16节,功能上从最初的低电量报警、计算SOC增加至温度检测、温度报警、过充、过放、充放电过流、断线、充放电高低温保护和均衡等功能。
2022年,赛微微电新推出了超小尺寸、超低功耗的单节锂电池电量计芯片CW2215。这款新品具有16-bit ADC高精度检测电压、电流和温度信息,采用的是其自主研发的FastCali专利算法,计算电量SOC和电池健康状态SOH,产品在运行模式下只有5μA工作电流,休眠电流低至0.5μA,这是目前看到业内最低功耗的电量计芯片。
赛芯电子:电池保护芯片关机功耗低至1nA
赛芯电子一直专注在锂电池保护芯片领域,较为不同的是它是采用单晶圆技术设计电池保护芯片的,产品在集成度和成本上较为优势。2010年赛芯电子推出第一款单晶圆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2011年量产出货,2015年单晶圆锂电保护芯片超200款,2021年赛芯电子用一年的时间实现锂电池保护芯片销量增加3亿颗,年度突破11亿颗,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赛芯电子是国内有很大希望打破高端锂电池保护芯片依赖进口的厂商之一。
目前赛芯电子的单串锂电池保护芯片最低静态功耗是做到了1.4μA,最低关机功耗做到1nA。多串锂电池保护芯片,过充检测电压精度从过去的±50mV提高到了±25mV,保护精度上与TI、ADI的产品还有差距。充电管理芯片上,目前赛芯电子有线性和开关两种类型的。
微源半导体:BMS新品仍以TWS耳机应用领域为主
微源半导体是2010年成立的,2014年它推出了首款过流保护芯片,2016年推出28V/1A高压输入且内置过压保护线性充电芯片LP28013;并在同年推出支持1-3节锂电池充电的2A开关充电芯片LP28300。2019年推出第二代高压线性充电芯片LP28021,输入端耐压提升至36V;2021年推出第三代高压线性充电芯片LP4073,输出电池端耐压高达15V;并在同年发布首款支持1-4节锂电池充电的3A开关充电芯片LP4030。2022年上半年电池管理芯片销量2.47亿颗。它在2020年的时候电池管理芯片销量已经突破了5亿颗。
今年,微源半导体推出了支持3A充电的多节锂电池快充芯片LP4030H,以及超小封装、超低功耗充电芯片LP4077,零外围单节锂离子电池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线性充电器,支持系统低压启动的可穿戴充电方案LP4069P等多款新品。它推出的BMS电池管理芯片新品仍以TWS耳机应用领域为主。
除上述企业外,必易微在今年8月也推出了面向电动车、平衡车、电动和园艺工具应用场景的3-18串锂电池高精度监控和保护器芯片KP62010、KP62030。思瑞浦9月推出了全新一代汽车级大电流线性稳压器TPL8151Q,产品已通过AEC-Q100认证。11月,猿芯半导体“Apesilicon”推出了首款主动均衡电池管理和电池保护多功能集成芯片AC01新品。
小结:
在2022年,国内还有很多厂商发布了BMS电池管理芯片新品,从新品情况看,在精度、低功耗、保护功能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智能化方面仍未看到过多的进展。在应用领域方面,国内厂商仍然专注在以TWS耳机、智能手机为主的消费电子领域,国外厂商在BMS新品上会更偏向车载、工业应用领域,产品在高精度、智能化、支持最高耐压上优势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