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就是中国。]
山水是一种实在的景观形态,也是一种人文思想和生活上的构建。中国的文化中心和文人客观上靠近山清水秀的区域,而文人士大夫掌握着话语权。中国人对山水情有独钟,而中国人的山水是实和虚的一种结合。
今天飞芒君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就是一本带你领略中国山水与山水画的书。
[此山彼水,不虚此行。]
天下人都知晓[桂林山水甲天下],却鲜少有人对得上下半句[绝妙漓江泛秋图]。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历史上曾被称作[桂水]。漓江妙就妙在无论天气如何,景致都不会让人失望,而且是泼墨山水画的现实投射——阴雨天,烟波浩渺,群山朦胧,云幕笼罩;晴好天,清风倒影,碧波荡漾,层次分明。
每每立于黄山,游客们沉醉于半腰奇椒磅醋云海、幽闭山洞、迥异峰石,巳成惯常。此外,黄山的四季流转出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春时清风滴翠、夏季飞瀑怡神、深秋登高望远。寒冬凌冽傲然。从来都不缺少聚焦黄山的镜头,一年里的每一天,也是景象迥异而情愫不同。
相传,成吉思汗西政时,途径喀纳斯湖,见湖水异常清澈美丽,便问手下将士这水是什么水,将士答:[这是喀纳乌斯(蒙语中可汗的意思)。]成吉思汗于是说:[那就把这个湖叫做喀纳乌斯吧。]成吉思汗驾崩后,遗体便臣在喀纳斯湖中,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的亲兵,世代在此守卫王陵。[湖怪]也成为保卫成吉思汗亡灵不受侵犯的[湖圣]。
传说在很久以前,茈碧湖畔有一位渔家姑娘,心灵手巧,最善于绣莲花。洱海龙王欲娶她为妻,命人前来抢亲,姑娘得知消息,旋即驾一叶扁舟,漂荡于湖中,并将自己亲手绣的莲花丢进水里。顷刻间,整个湖面生出大片莲花,姑娘却投河自尽。为了纪念这位姑娘,每年举办龙王会的时候,当地人都要燃放海灯,因此茈碧湖的龙王会也叫海灯会。
[知行合一,山水文化。]
山水元素在中国文化中的兴发过程是立体的,多维的,呼应的,时间上并没有生硬的次序和生长关系,文化类型上也并不局限于哲学和文学,所以它在艺术和宗教范围内的展开也比较早。
这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山水画,山水画可谓是古人对自然的[拍摄],当时没有相机,山水画就代表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厅里挂幅山水画,会让密闭的空间有一个连接到自然的通道,中国人的理想状态是活在山水之中。
[山水•建筑:用建筑语言读山水画]
传统中国山水画,是一个周遭世界。所谓周遭,就是置身其中的、内部的方式,是交混的人与境,难以择清。这个交混方式要以画的形式呈现示人,而你,并不一定不是画中人…感兴趣于这种视野的构造,它以[观看]的方式描述了人的[处境]。我试图分段,可它们却是连绵无尽的,周游之后我更愿意待在那个当口,一眼观去。
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陌生的突如其来的视野:
本本高远的构网,似乎如大洞内窥;
原本安静的山水,像是具备了几个方向的速度;
原本符合经验的远近高下,似揉面团般的纠结难辨;
原本一种在外观看的状态,似乎被陷入众石压顶的间隙内部。
[山水•诗歌:书以字,诵于口]
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名山大川、珍禽异兽的自然瑰宝,交织着亭台楼阁、竹篱茅舍的人文景观,给文人骚客们提供了无限的灵感。诗情、画意、理智皆具的山水诗词,就是人类自然审美能力与艺术创作能力的产物,或寄托爱慕之思,或抒发胸襟抱负,或畅聊隐逸之思,或赞扬山川绮丽……无论是抒情的陪衬,还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意象都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
[山水•园林:点染山水,写意为魂]
中国园林精神的文人园作为文人[立言]的一种形式,发展出内涵极其丰富的山水艺术体系,不但是古人[言]与[意]的解读,更以其[情]与[境]激发来者的思考。
文人园中,山有山意,水有水情,一花一木,一草一石,如同其文言文章之言语,各有意蕴,连缀成文。这一传统可追溯到孔子总结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水被赋予了人生意义,开启了人的德行与山水之间关系的理论归纳源流,后世文人园营造和园林活动都能归因到对此命题的解释。
[山水•音乐:弹指一挥,山水]
关于伯牙学琴的故事,《琴操》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说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将他带至东海莲蓬莱山,成连假借找寻恩师方子春的名义,摇船出海而去,十日未归。伯牙远望山林,耳畔回响着海浪澎湃、群鸟悲鸣之音,顿时灵感大发,有感而作传世名曲《水仙操》。
虽为传说,但故事所蕴含的深意并不会随时间轻易流逝。生于天地,维系着万物生长,山水自始便成为音乐家永恒的创作主题与灵感源泉。在这类与山水相关的乐曲中,原本客观实在的山水经过音乐家的提炼加工,进而通过音乐这种流动的艺术,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这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与山水精神高度契合、统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山水(我想看中国山水画) https://www.bxbdf.com/a/1816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