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总有静寂、感伤、朦胧、清冷的意境,恰恰呼应宋人的情趣。夜景被苏轼所钟爱,是不难理解的。
1082年,一个爽朗的秋夜,不知是夜游还是算梦游,苏轼乘着一叶扁舟,漂到黄州赤壁(赤鼻矶)。乘兴而归,不几天便写下了《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夜间重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后赤壁赋》。
然而,把苏轼定格于赤壁的,更多是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就了苏子的千古风流。出于对苏轼的追慕和怀念,最迟从南宋开始,赤壁赋的视觉表达,便己出现,这是地地道道的“诗意画”。

真实的夜游赤壁,应该是这样子的,需要些胆量
历史上第一幅《赤壁图》究竟是何时、在何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恐怕没人能讲得清楚。但是,苏子身后的九百年,以东坡赤壁为母题的山水画,佳作迭出。这不,2020年金秋时节,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出现了两幅与《赤壁赋》有关的画,他们都出自南宋画家之手。
一幅是写有“千古风流人物”的海报背景图。这幅画一上来就抓人眼球,印象深刻——因为他的滔天巨浪。本文开篇即这幅画。
画家采用了南宋典型的“一角半边”式构图:苏轼与友人乘坐的小舟被放置左下角,右上角设置了一块暗示赤壁的崖壁,除此以外,一无他物。仔细看下,水画的真心细腻,显得过于凶猛,难以相信苏轼还有饮酒作歌的心情。

宋代无名氏所画的《赤壁赋图》
画面近一半的篇幅,都放在对水纹的精细描绘上,以至于将这幅画从中截为两段,前段仍然是一幅完整的《赤壁图》,而后段,则变成了南宋时期颇为流行的,以水为主题的独立作品。
水纹,而不是东坡,才是这里真正的主角。
很可惜,这样的佳作,竟没留下作者款印。画幅后面是宋高宗赵构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可见,画的作者应该是御用画家。此卷曾被溥仪一九二五年带出宫外,后来与其他文物一起送回故宫博物院,也算是失而复得。
如果说宋代无名氏的《赤壁图》,表现了水的宏伟。那么,马和之的《后赤壁图》,则更贴近苏轼原作中的道家精神。

马和之是南宋杭州人,宋高宗时代的进士,活跃于12世纪。官至工部侍郎,擅画人物、山水,师法唐朝吴道子,自创“兰叶描”笔法。被列为御前画院十人之首。
马和之眼中的赤壁,长江浩渺,远山起伏,江心一舟顺流而下,舟中苏轼与同游诸友据舱而坐,正在饮酒。天空明月高悬,一只仙鹤飞过。对岸赤鼻矶断岸千尺,矶上杂树丛生,矶下水落石出。

整幅画布局疏朗,景致清旷,用兰叶描下笔,秀逸而流畅,设色淡雅,人物生动,别具一格。
画的后面,依然有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还有清内府藏印等40余方。《南宋院画录》、《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都记录过这幅画。
马和之的创新之处,可以说是以“虚”取胜:首先,留白处颇多,给观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很大;其次是他的“柳叶描”。这种线条脱胎于吴道子的线条,中间粗,两头细,形如卧蚕。行笔飘逸,婉转纤巧,特别适合表现道家最看重的物质——水流和云气。在这件作品中,不仅水流和云气被表现得十分生动,山石和人物也具有缥缈感,仿佛也会随风飘逝。

从构图上看,画家并没有落俗套,从赋文中,选取部分典型场景分段图绘。而是只描绘了单一场景来涵盖全篇文章,非常大胆。画家抓取苏轼游玩赤壁结束,返程途中遇到仙鹤的场景。

可贵的是,画家并没有因为突出一点,而把原文其他的精彩之处舍弃。比如,赤壁赋中写景的段落就以背景来呈现,与画面的中心剧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看啊,词句多么优美,都能在画中找到。马和之的处理方式,显示出对苏轼原文的充分理解,以及高度的概括能力。

若依照我们对“诗意画”的定义来评判,马和之这版赤壁图,可以说是宋代赤壁图中最精彩的一件。马和之之后,也有许多画家学他的路子表现赤壁赋,比如明代画家仇英、文嘉,但是艺术表现力上,都无法与马和之相比。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首《赤壁赋》,成就苏东坡千古风流-苏东坡的《赤壁赋》是什么时候写的 https://www.bxbdf.com/a/173889.shtml